讓公園在市民的生活及回憶中留一席位置

2020-12-25

【特稿】燒灰爐公園於聖誕節前夕重新開放,吸引不少家長帶同子女前往遊玩;有到此一遊的家長表示非該區居民;其實跨區搵娛樂、去公園,在本澳是很平常,在於本澳的公園數目並不多,未必能滿足到區內居民的需求;在疫情下,有精神健康輔導人員指出,公園除了休憩和遊玩,還有其社會功能,有助市民抒壓和抒緩情緒。

澳門半島向公眾開放的公園數目約為20個,氹仔在10個以下、路環約為10個,全澳公園數目粗略估計不到50個,以一個近70萬人口的城市,比例屬低。衍生出市民見縫插針式的找公共地方舒展筋骨,例如在與民居相鄰的行人道、休憩區、廣場,或開放性的私人地方(如私人物業的消防通道、行人道等,這些地方通常伴隨有亂泊車情況,由於屬開放性的私人地方,交局無法介入抄牌,北區及全澳多區可見這亂象),變相不論日夜,對附近居民造成了噪音的滋擾,最明顯是廣場舞問題,引發居民之間的矛盾及他人作息的干擾,即使在疫情下,無損這些市民在公共地方開大音樂做運動、跳廣場舞的興緻,對之的熱衷程度,比返工更勤力,一年365日、星期1至日,除了8號颱風或暴雨的日子,都會自發聚集在一起,透過熱烈地跳舞,抒展其身心,但附近居民卻要飽受其噪音滋擾。

另外有飼養犬隻的市民反映,溜狗地方不足,也只能見縫插針地到上述較為空曠的地點溜狗,有狗主的溜狗時間在深夜,期間犬隻遇到同類,總會「傾下計」,這種吠叫聲對附近的居民,又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影響作息,也有市民反映,除了噪音,還有狗隻便溺所造生的環境衛生問題;不論是嘈音、狗隻便溺所衍生的環境衛生問題,根本問題是澳門的休息空間太少,市民想要一個喘息、做運動、溜狗的空間,都不容易。

在疫情下,明愛生命熱線指出,今年首11個月收到6000多宗來電個案,以情緒和精神問題居多,也有婚姻、健康等問題。而有精神健康輔導機構人員反映,社會對於精神健康的服務需求在疫情下倍增;有市民則反映,公園設施不足,想去公園「唞下氣」、減下壓都難。公園除了休憩和遊玩,還有其社會功能和心理學上的功能,有助市民抒壓和抒緩情緒,而且一個設備較齊全的市政公園,可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在心理學、社會功能和服務需求上,公園有其必要及未必能即時量化的價值,在澳門這個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為市民留一片綠化,為兒童留一個滑梯、一個韆鞦,對一名兒童、一個市民、一個家庭、一個社會,各有著不同層次的意義和需要,讓公園在每名市民心中,都留有一個愉快的回憶,未來的城市發展中,公園的規劃不應該被遺留。

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