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657號
2021年01月18日
星期一
學生眼中既熟悉又陌生的澳門
2021-01-18
【特稿】去年12月底公佈的《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21至2030)》中,提出3個總體目標和8個發展方向,尤其提出,加強學生的愛國教育。在其中一場說明會中,筆者留意到有一名學生提出,希望加強本地學生對澳門社情和世遺知識的認識。原來本澳學生,對每日生活的澳門是既熟悉、又陌生。
教青局近年在不同教育階段,都加強了家國情懷的教育,由幼稚園開始,讓學生認識澳門、認識國家;高敎局去年12月底公佈的《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21至2030)》8個發展方向中,中期措施提出,「將持續推動學生認識《憲法》、《基本法》、世情國情區情、社會發展,增強其對國家的認同感、社會責任感。」設計了愛國愛澳課程,對象包括本地和內地學生和在澳門升大的境外生。高敎局稱,「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憲法》、《基本法》,讓所有的中國人對國家熱愛和了解國家發展均必須的。」現時在不同的教育階段中,參入了本澳社會知識的內容,有《基本法》、澳門歷史和社情,學生了解到的,有多少?筆者身邊不少親友,由10來歲到花甲之年都有,對於澳門的社會狀況,普遍如政府架構、立法會的組成、社會狀況不認識,每隔4年進行一次的立法會選舉,(已成年人士)過去他們不關心、不過問,閑時看肥皂劇、透過通訊軟件看花邊新聞,對於政治、社會狀況、本地新聞,不去了解。最關心是樓價和肉價、菜價、只有被裁員時才會留意到,原來殺到埋身,背後成因,沒有去了解,只會埋怨。學生階段關心的,是潮流與偶像。
在一次家庭聚會中,筆者身邊的一位就讀高小後輩向筆者分享,當日課堂,老師向同學提問,能否說出特區政府5位司長的姓名?課堂變得啞雀無聲。筆者那位小後輩說出了5位司長的名字,老師好奇問道,為何只有她一人懂得回答?!小後輩說:「因為晚飯時家人會收看本地電視台的新聞報導,以及就新聞內容、社會熱話作討論。」久而久之,在家庭氛圍下,小後輩說開始對澳門的社會、時事、社情等有了概念。不少家庭/市民晚飯時都會收看新聞報導,有接收新聞的習慣,不等於關心和了解社會,知人間冷暖,最重要是有沒有二次思考。不少學生,對於本澳社情、政治發展不了解,不熱衷,相信是與家庭、社會氣氛有直接關係,增加了有關的教學內容,不一定能夠增加學生相關方面的認識。
討論不一定是壞,也不是反對的萌芽,透過討論,可以增加對事件的正、反了解,啟發二次思考,對每件事物有多方面的了解。筆者不希望,澳門在學生的眼中,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日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