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發展與不能忽視數據的保護

2021-02-12

【特稿】“聚易用”的首階段“反掃聚合”於2月 8日起試行,是次“聚易用”由金管局整合現有的機組支付工具,解決不同電子支付的金融機構繁多的支付工具問題,也標誌著澳門的數字經濟發展年代發展整合路程已啟動;移動及電子支付在澳門普及度不低,在推動應用的同時,政府更應該做好監管和保護使用者私隱的工作,不要讓市民的訊息裸露在大數據之中,然而市民卻不知道。

由2 月8 日起,消費者可於貼有“聚易用”標誌的商店,選擇任何一種本地二維碼支付工具,讓店家掃描顧客的二維碼交易。金管局並計劃,若首階段試行順利,第二階段“聚易用”的“正掃聚合”預計可於3月推出,消費者用支付工具掃描商戶的二維碼結賬。金管局同時呼籲商界升級“聚易用”服務,共同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電子支付近年在澳門的發展步伐,急起直追,多間銀行、本地及內地的移動電子支付機構,都落戶澳門,並且透過隨機立減、減額扣減定額紅包、與商會合辦消費獲抽獎機會等,向用戶派甜頭,吸引用戶加入,加速推動和普及的速度。金管局指, 2020年本地移動支付總交易筆數為 6549萬筆,總交易金額為 63.3億澳門元,交易筆數是為 2018年的 48倍,亦是 2019年的 4倍;交易金額則是 2018年的 71倍和 2019年的 4倍。澳門原本大大落後的步伐,因為「消費咭」,迎頭趕上。電子化、數據化佔據了我們生活各領域的不同環節,若手機安裝和開通了不同的移動電子支付工具應用程式,手機接通網絡後,即使無現金在身,依然不怕身無分文,因為過去實體化的錢幣,已經被相應的應用程式轉化為在網絡世界流通的貨幣,變得無實體化。不少市民反映,移動電子支付近年普及後,消費無需找續,省時方便,不過由於電子貨幣消費無痛感,不管是預付式或是先增值,電子貨幣、移動支付較方便下,間接令消費量有增,例如為達消費額享滿額減優惠而購買實際需要以外的東西,有時是不知不覺間洗多咗。

內地有一部微電影,內容是講述以個人訊息換取商品,帶出大數據下,個人電子行蹤,例如使用移動電子支付時消費留下的紀錄、出行使用工具及時間等,無所遁形。大數據分析是電子化年代最具商業價值的資產,賣數據可以成為一門生意,所以,對於個人私隱的保護,在數字經濟時代,不能忽視,若市民無此意識,就如在一間被安裝了偷窺鏡頭內活動一樣, 一舉一動,無所遁形;若收集者別有用心,用作圖利或盜取其資料,對消費者會構成嚴重的傷害,難保他朝有日,消費者在網上平台會發現自己由消費行踪紀錄下來的行踪會被表露無遺,曝露在他人眼前。保護好個人數據除了依靠自己,最重要是政府的監管,訊息收集者和營運者同樣有責,要保護好用戶的資料,不能轉售圖利,更不能任意披露消費者的訊息,任何以「研究、分析」消費者消費習慣、趨勢的藉口都不能接受,政府務必作出嚴格監管,勿讓市民在不知不覺中被裸露訊息、行踪。

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