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年,中國社會變革不是國外現代化的『翻版』

2021-03-05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作者 張蔚然 余湛奕 李京澤)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議程顯示,會議將審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正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面向2035年的現代化,是怎樣的現代化?現代化征程『新』在何處?中新社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林建華。

現代化將帶給人們更多『超級功夫』

對普通人而言,現代化是個略顯抽象且眾說紛紜的概念。人們應如何認識現代化?林建華認為,現代化不僅是社會主要產業的變化,也包括整個社會結構、社會面貌的巨大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現代化被認為是西方化的代名詞。上世紀50年代,中國幾乎所有日常用品都被冠以『洋』字前綴,諸如『洋車子』(即自行車)、洋油(即煤油)、洋火(即火柴)等。在這種條件下,就出現了人們用『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來描述現代化的情況。

『今天,以信息化為標誌,第四次科技革命發生,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成為新的現代化的標識性概念。近年來中國在一些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一些前沿領域甚至出現爆發式發展,比如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產業跨界趨勢愈加明顯。』林建華說。

他指出,現代化既是靜態概念,更是動態實踐。在新時代中國,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現代化』,就是一以貫之地追求國家大而強、富而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使文明呈提昇狀態、社會呈進步狀態,使人與人和諧、社會美好,使人與自然和諧、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

『投射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人們更多享受自主化、自動化、便利化、快捷化、品質化、安全化、人性化、愉悅化等。比如,手機具備智能化功能功用,由此人們似乎具有了‘一指禪’的超級功夫。未來現代化還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超級功夫’,我們對此抱有期待。』林建華說。

面向2035,中國現代化進程有『新』意

西方現代化歷程用了幾百年時間,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則是中國『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面向2035年,中國現代化征程『新』在何處?

林建華認為,各國現代化進程既有共性內容,也有不同之處。中國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現實國情,面向2035年,中國所開啟的征程是一條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路。

這種新意在於,中國的現代化是充分體現基本國情和具體實際的現代化。所謂基本國情是指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謂具體實際是指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有14億人口,要在這些現實條件和基礎上真正做到大而強、富而強;

這種新意在於,中國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聚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種新意在於,中國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現代化;

這種新意在於,中國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這種新意在於,中國的現代化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要通過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的現代化已經證明也必將繼續證明,現代化沒有千篇一律、普遍適用的教科書。』林建華說。中國社會變革不是『再版』『翻版』,而是『原版』

隨著中國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將成為未來15年乃至30年中國發展的高頻詞。林建華認為,人的現代化是認識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鍵。

『這裡的人,既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作為個體的、孤立的人,而是人民。』林建華表示,中國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對於世界現代化進程和人類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回溯中國現代化探索之路不難發現,相較西方發達國家,中國是後來者,但創造了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GDP總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和現代化整體水平還有很大提昇空間。

『面向2035年,中國的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中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不是國外現代化的翻版,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新時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版。』林建華說。

他表示,中國現代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也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