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701號
2021年03月13日
星期六
五十座行人天橋
超過三分一缺乏無障礙通道
2021-03-13
【特訊】新青協昨(12)日發佈《2020澳門公共行人天橋專題研究報告》,研究團隊實地考察本澳各區50座公共行人天橋,發現各區天橋的硬件設施普遍殘舊破損,急需修繕;不少天橋缺乏升降機等無障礙設施,不便於市民上落通行;亦有天橋因設計不善而存在安全隱患。新青協建議政府檢視各區天橋的功能設計,制訂天橋建設的標準指引,並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持續地優化檢修各區天橋。是次研究獲澳門基金會資助。
硬件設施普遍殘舊破損
發佈會由新青協監事長陳偉斌、新青協秘書長張嘉敏、副理事長楊洪偉、交通政策關注組副召集人廖潤賢主持。身兼中區社諮委的陳偉斌表示,目前本澳天橋的建設並無專門法律規範,不少天橋的功能設計與市民的使用需求存在差距。為此,研究團隊通過實地調查、組織市民考察、拜訪傷殘人士團體等方式,深入了解本澳各區行人天橋的使用情況,並對天橋的上落、照明、遮陽、綠化、衛生、通風、排水、扶手等設施進行了調研和分析。
廖潤賢指出,超過四分之三的天橋衛生情況有待改善,見有污迹較多,或存在垃圾棄置、積水等問題,急需清潔;各區天橋的硬件設備亦或多或少設計不善、殘舊破損,如三成的天橋沒有設置導盲磚,超過四分之一的天橋存在導盲磚破裂、掀起等損毀問題;亦有部份天橋的欄杆高度不足、空隙較大,存在安全隱患等。
建議適時檢視優化各區天橋
研究同時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天橋並無設升降機或斜坡通道上落,不便市民無障礙地使用通行。對此,楊洪偉以提督馬路與美副將大馬路交界的麗都行人天橋為例進行說明,他指該天橋雖為井字型設計,看似「四通八達」,但僅只設有扶手電梯上落,而無裝設升降機,令不少使用輪椅和手推嬰兒車的人士只能「望橋興嘆」,繞路而行。此外,近年該天橋亦發生多宗長者失足意外。無奈現場條件所限,增設升降機的可行性較低,望政府以此為鑒,在日後新建天橋時能預先做好相關規劃和配套。
身兼市諮委的張嘉敏總結時表示,良好的天橋設計應滿足但不限於安全、便捷、舒適、美觀等四項功能性質,建議政府可以此為準則,適時檢視優化各區天橋。鑒於目前各區天橋的硬件設施建設並不統一,她建議政府可以制定本澳行人天橋綜合性建設標準的參考指引,並成立跨部門協調小組,整合資源,加大對市政署優化維修天橋工作的各方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