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發揮制度優勢攻關科技創新難題

2021-03-13

【香港中通社3月12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李彥洲)今年的中國兩會上,基礎研究、『卡脖子』、科技自立自強等成為高頻詞。『十四五』規劃(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也對新發展階段的科技創新作了新的部署,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任務。

近兩年來,美國對中國科技創新不斷施壓。中國在芯片等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被稱為『卡脖子』問題。中國兩會期間,這一問題成為委員、代表和媒體關注的話題。

在兩會上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科技篇章格外受關注。美國外交學會網站發表題為《中國『十四五』規劃追求獨立自主》的文章,指出創新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的重要內容。

其中的幾個數據值得關注。規劃草案提出,『十四五』期間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2025年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2021年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

規劃具體提到的領域有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光子與微納電子、航天科技;具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則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項目的專用芯片、創新疫苗、遺傳細胞和育種、合成生物等。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汪雲興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美國在科技領域的打擊,中國必須要做好極限施壓下的『科技冷戰』戰略準備和應對,『科技自立自強』是主動應對新情勢的戰略選擇。

著眼『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中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基礎研究要更加強調國家戰略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

有分析指,相較於企業追求短期利益、各自競爭的環境,需長周期投入的科技攻關,發揮舉國體制優勢,能克服分散、低效、重複的問題,整合創新資源要素,形成系統、有序的組織優勢,以協同創新推動技術發展。

汪雲興認為,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有兩大優勢,一是中國國內強大的內需,也就是中國強大的市場優勢,可以把科技創新的投入轉化為未來的利潤。另外一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有政策來集中力量攻關技術難題。『未來,中國的科技創新將更加注重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汪雲興說,強化政府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的主導作用,同時要注重體制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

規劃還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是國家在整體增加投入的同時,『加碼』地方、區域性的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