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754號
2021年05月15日
星期六
專訪香港水務署署長:
東江水支撐香港社會經濟穩定
2021-05-15
【中新社香港5月14日電】 (中新社記者史冰筠劉辰瑤)“香港每年從自身約300平方公里的集水區收集的雨水量,祗能佔淡水總用量10億(立方米)的兩至三成。可以說沒有東深輸水工程,就沒有今天香港的人口及發展規模。”香港特區政府水務署署長盧國華如此評價東深供水工程對香港的意義。
東深工程提供香港八成淡水且性價比高
盧國華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回憶,“1963年重大旱情時,香港經歷了最嚴厲的制水,每4日一供水、一次4小時,民生和經濟大受打擊。”
盧國華表示,香港缺水的問題因東深工程而解決。這項供水工程動用上萬人力,1965年3月開始將淡水經80多公里輸往香港。“50多年從未間斷的東江水,是香港的大動脈,支持著香港社會和經濟的穩定發展,讓市民安居樂業的同時,也體現了國家對香港一貫的關懷和支持,更體現了香港與內地的緊密關係。”
盧國華介紹說,現時,東江供水協議採用“統包”的方式,保證每年對香港供水量上限為8.2億立方米。同時,協議中香港更可按需提升年供水上限至11億立方米。“確保香港即使遭受百年一遇的旱情,供水仍不會受到影響。”
據悉,香港現在淡水供水組合包括三個水源,分別是本地降雨集水,東江水和沖厠用海水。本地集水量佔全年總淡水用量的二至三成,東江水佔七到八成,未來還會加入5%的海水淡化。
盧國華表示,現時海水淡化的生產成本仍比東江水高三成,其用電量及碳排放量亦遠高於輸送和處理東江水,輸入東江水是較具成本效益的安排。
“西水東調”要求大灣區水資源協作管理
隨著珠三角的發展,東深供水工程也經歷了4次擴建,東江水的開發已經接近上限。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框架的推出,國家即將繼續擴大珠三角的水源配置,引入水流更大的西江。
盧國華認為,“西水東調”將可舒緩區內對東江水的需求,並為香港提供備用,相信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可進一步保障對港供水。盧國華介紹道:“廣東省2008年制定的《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就是一個水資源協作管理的好例子,當中設定東江流域各城市和香港可取用東江水的限額,避免河道過度開發。”
對於未來大灣區共同面對的資源和發展問題,盧國華表示,國家公佈的《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均把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視為對國家社會及經濟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策略。就此,香港一直與區域內的政府及供水單位保持聯繫,分享政策、經驗和科技發展,以優化整個大灣區的水資源管理,支持區內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多管齊下冀2040年淡水需求仍低於10億立方米
為長遠發展,為控制淡水需求及提升淡水供應的應變能力,香港制定了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目標是在2040年將淡水需求仍控制在每年約10億立方米之下。
盧國華介紹,香港的每萬港元GDP用水量約3.5立方米,作為國際大都會,這樣的水平已優於很多先進城市。但香港特區政府希望進一步加強公眾節水教育,提高社會的節水意識。例如在新房屋發展項目安裝自動讀表系統,為用戶提供實時用水數據監測;對於高用水量的行業,比如酒店業,也制定了高效能用水的手册。另外特區政府還將降低政府水管的滲漏率,目標是由2017年的約15%降至2030年的低於10%。
而在提升科技加大利用海水方面,香港正興建將軍澳海水淡化廠,預計2023年建成時可提供食用水供應量約5%。未來將視用水需求擴展第二期,屆時將可提供全港10%的食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