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766號
2021年05月29日
星期六
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工程基本完成
2021-05-29
【本報訊】市政署表示,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整體工程已基本完成,整體試運作良好;待工務部門完成內港南的治水工程後,可望提升內港整體的防澇效果。
市政署昨早向傳媒介紹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署方表示,整體工程已基本完成,整體試運作良好。記者提出,預計未來因海水倒灌而水浸的機會有多大?
市政署道路處長黃紀樂回應,當海水的高度未越過泵房對出的矮牆時,即潮水不高於四點一米或以上,泵房便會發揮最佳的排澇防浸作用,將雨水加快排走,絕對有助紓緩內港北一帶的水浸壓力。他指出,試運至今,未再在路面見到海水。續稱:「對此,我們是有信心的。」
今次的工程已把新馬路至沙梨頭街市的內港沿岸一帶雨水截流,封閉沿岸的出水口。截流後,雨水經集水渠道接入新建容量近二千二百立方米的大型雨水箱涵渠及預制混凝土渠,並排入內港廿五號與廿六號碼頭之間水域新建的雨水泵房。黃紀樂明言,肯定不會再見到內港北的渠口「湧水」。
然而,內港北、南的渠網具有互相聯通的特性,內港南的相應系統和箱涵渠由工務部門負責,仍未完成。黃紀樂坦言,若下雨數小時,內港北絕對不會水浸;若下雨半天甚至一天,由於內港南的情況未及內港北,海水有可能由內港南經渠網湧到內港北。
市政署亦介紹,今年一至四月,已清理下水道六萬一千九百四十一米、明渠四千八百八十一米、雨水井六千八百六十八次、市政泵房二千零二十三次,跟進和處理三百三十一宗渠務投訴個案,巡查飲食場所隔油井共四百六十間 / 次。記者提出,有多少渠道仍未清理而可能導致風雨季出現水浸?
市政署渠務處處長何成沃回應,本澳的下水道長達五百公里,是無法同時進行清理的。署方將下水道進行分級,每年風雨季來臨前,派員在水浸黑點、低窪地區排查和保養全部下水道等。「我們務求一年做得比一年好。」何成沃也介紹,現時透過引入視像監控及遙控機具等科技手段,提升監察及疏導渠道的能力。
何成沃呼籲,市民或商號切勿將垃圾、油脂等物料傾倒至公共街渠。食肆、建築地盤、修車場的負責人須定期清理隔油井或沉澱池,切勿把水泥漿或油污排入公共下水道,合力保護渠網,避免影響雨水井和渠道的正常排放。
關於颱風吹襲前後垃圾清運安排,市政署與協調清潔專營公司於八號風球除下後一小時三十分鐘內開展垃圾清運工作。記者提出,颱風過後,市政署預期需要多少時間完成垃圾清運?
市政署環境衛生處職務主管彭秀萱回應,不同的氣象狀況,清運垃圾所需的時間亦有別。「要多少時間清理垃圾呢?現刻很難回答。但是,我們有相關經驗,從而優化既有的計劃。」彭秀萱也指出,颱風吹襲前已安排人手和設施,颱風一過,便很快按機制開展。
彭秀萱呼籲,市民在八號風球懸掛前,暫時將垃圾貯存在家中,待風球除下後才棄置,並應優先棄置容易腐爛的生活垃圾,待垃圾收集高峰過後才棄置非生活垃圾,以提升清運垃圾工作的效率,減少颱風引致的環境衛生問題。
另外,為減低風雨季對樹木的影響及保障公眾安全,市政署設有定期巡查全澳行道樹及公園樹木的機制,適時檢查及安排護理,令樹木獲得合適的養護。至五月,已檢查行道樹及綠化帶約一萬四千株、修剪超過五千多株行道樹,移除百多株於城巿及路邊有安全隱患的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