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後血小板減少

廿九歲男須留醫

2021-06-23

一名廿九歲男子接種國藥滅活疫苗後出現血小板減少問題,已入院診治,情況穩定。(資料圖片,非關聯)

【特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下稱應變協調中心)表示,衛生局昨(22)日接獲1例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通報。

患者為29歲男性,澳門居民,於6月18日開始陸續出現唇部、上下肢散在瘀點,6月22日上午前往海傍衛生中心就醫,並轉介至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經檢查後發現血小板減少,診斷為血小板減少症,現收入院作進一步診治,情況穩定。由於患者曾於6月16日上午在衛生中心接種了第一劑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有關個案將交由“新冠病毒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作分析討論。

應變協調中心表示,血小板(Platelets)是一種幫助血液凝結的細胞,而血小板減少症(Thrombocytopenia)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數量不足的疾病。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最常見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此外,遺傳、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病毒感染、接觸有毒化學物品、自身免疫反應及脾臟腫大或功能亢進的因素,都有機會造成此疾病。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接種後不良事件,分別為由疫苗引起(例如接種疫苗後的紅腫熱痛、過敏反應等)、焦慮等心理因素反應引起(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偶合事件(注射疫苗後剛巧出現其他疾病,即使不注射疫苗也會發生)、疫苗生產或使用程序錯誤,如疫苗製作、運輸、儲存過程或接種過程失誤(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不確定性或需經過專家分析尋找原因的個案。

應變協調中心強調,接種後出現不良事件不等於疫苗的副作用,兩者是不一樣的,在專家未能判斷事件與疫苗有因果關係之前,不能貿然判斷事件由疫苗引起。而且疫苗上市使用時會建立一個監測系統觀察。世界衛生組織對此亦有一套嚴謹程序和標準,包括事件的一致性、相關強度、特異性、時間相關性、生物合理性等。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的開展,衛生局成立了新冠病毒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由多個醫療專業範疇代表組成,當有接種者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後,會分析及作出評估其因果關係,以加強澳門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監測和跟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