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800號
2021年07月08日
星期四
澳促會關注文物保育與社會發展
2021-07-08
【特訊】日前,鄭家大屋近媽閣街一側的圍牆再出現刮痕,同類事件已非首次發生,而今次出現的刮痕較過往的刮痕更加嚴重,澳門地區發展促進會表示關注,促當局盡快正視問題,平衡文物保育與社會發展。
會長陳德勝聯同多名成員到現場考察後表示,事發路段寬度約兩米,是整條媽閣街最窄的路段,現場所見,鄭家大屋圍牆出現多條刮痕,是次的刮痕不但深,且長度更差不多佔據整幅圍牆三分之一,除刮痕外,更有大面積牆身被削去,損毀程度較過往同類情況更嚴重。他促當局盡快正視問題,並設法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當局雖表示會增加監控設備,但他發現事發地點早已有監控設備,他反問當局再增加的作用在哪?單純增加監控設備能保障途經居民之安全?對此,他認為保育應以預防為主,而不是側重於事後補救,他建議參考其他地區保育文物的經驗,在可行的情況下,可考慮把圍牆向大屋方向平移,一方面保育文物,另一方面可擴寬路面,保居民安全。
理事長高勝文多次強調,文化與歷史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物保育與社會發展並非對立,但在現實生活中,兩者卻長期處於失衡狀態。他希望現今社會不應只看重經濟發展,而應兼顧社會責任,包括環境保護、文物保育及社會關懷等。對此,他促請當局持續與相關部門研究改善措施,從社會發展、城市規劃、居民安全等多角度考量,達致平衡文物保育與社會發展。
副理事長黃莞驊及秘書唐秀麗表示,事發路段並無設置正式的行人路,常有人車爭路的情況,當車輛駛過,特別在雨季及潮濕天氣下,路面濕滑,易生意外。澳促會建議通過增設路面減速帶、警示牌、限速牌、加大罰則、加強居民保育意識、加設適合材質之圍板等方法,及完善周邊的配套規劃,以進一步把澳門打造為“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