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840號
2021年08月24日
星期二
負面情緒增宜加強支援服務
2021-08-24
【特稿】衛生局澳門自殺死亡的監測結果,本澳今年上半年累計錄得22例自殺死亡個案,較去年同期下降了42.1%。衛生局強調自殺是可預防的,團結社會眾人預防自殺至關重要;疫情及經濟影響持續,對居民造成不同程度的生活壓力及心理負擔,衛生局及社工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等多個部門,需要持續關注市民的精神健康,提供相應的支援及求助/輔導資訊,與市民共渡低潮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每年有近80萬人自殺身亡,相當於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死亡。自殺問題不單是經濟、家庭、工作、人際關係、學習壓力等單一方面,很多時是疊加;日益困擾的精神壓力,情緒問題,都有可能加速問題的惡化,壓力爆煲,傷害自己及令家人受到傷害,故此,精神壓力、亞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長期的抗疫、加上8月初本澳有一家四口確診新冠個案,全城進入防疫,有居民由於與患者有過密次或次密切接觸需要接受數日至兩週的強制隔離、醫學觀察,心理上承受著一定的壓力。
有外地回流後需要接受14日酒店醫學觀察的朋友告訴筆者,這兩週的隔離生活,真的有點「困到個人傻傻地」,在進入隔離後不到一週,情緒開始出現變化,例如焦慮、煩燥、抑鬱、情緒低落等,幸好間中透過社交平台或通訊軟件與親友保持少量的社交,否則情緒會更低落。透過新聞報導,有紅碼區內居在紅碼管控區解封後,第一件事是外出用膳、跑步,「呼吸外面自由的空氣」!雖然疫情下,大部份居民的生活仍享有很大程度的自由,不論是老、中幼,在職還是退休、在學等不同的階段,都反映出,社交活動相比疫情前有減少,有部份社交活動是網絡無法取代,例如相約親友一齊到郊外野餐、燒烤、聚會中增進感情;在8月18日紅碼管控區解封前,不少市民減少約朋友外出用餐,有企業要求僱員午膳在公司「叫外賣」,間接由於配合防疫/抗疫工作,增加了自己情緒的負荷;有些情緒及抑鬱,收於心裡沒有向外界傾訴,日積月累,可能會加重情緒的負擔,情緒疏導來不及,有可能累積、疊加成為情緒病。
疫情下,不少社團都減少了嘉年華形式的服務推廣,轉為線上、電話熱線服務推廣,缺少了該類活動,部份人士未必會主動上網尋求情緒支援或諮詢,社服團體需要思考如何可以令隱性個案取得到相應的服務資訊; 臨近開學,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和社工局,也需要加強留意學生的狀況,以及聯同衛生局做好相關服的資訊提供、例如推出自我情緒、壓力檢測小程式/網上測試,該方面的公益廣告等,讓受眾接觸到相關資訊,有需要時可以尋找到服務。
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