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908號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圍里與城市發展關係

2021-11-12

六屋圍(福六里)是較為完整和較大的圍里

修護後的幻覺圍(高樓里)圍牆

鳳仙圍圍牆內頂端隱約仍可見的舊壁畫

綠豆圍的青磚屋群訴說了本地傳統華人社區的生活模式

大三巴牌坊背後的茨林圍知名度高

曾作為拍攝電影題材的『菉荳圍』

部分圍里內的建築物已成危樓存在一定危險

近日,有關圍里的保育問題引起了社會關注,文化局局長穆欣欣於今年初,在『永福圍——昔日圍里生活展』的開幕式上表示;澳門的城市肌理有獨特的面貌和脈絡,既有西式教堂與中式廟宇,亦有歐式前地與華人青磚住宅和諧共存,東西方被此顧盼,互相關聯,充分證明澳門是個長期成功實踐文明多樣的地方,圍和里是澳門現存最少層級的道路,亦是上世紀由華人聚居而成的小型社區,圍里空間是澳門城市肌理較重要一環,亦顯示澳門文化的獨特性。

澳門圍里被視為文化獨特的一種,理應好好地保護,但事實卻不容易做到,在城市發展下,昔日很多圍里只留下街道名稱,如同永福圍般的青磚古式樓房建築物多已蕩然無存,現時本澳圍里內的具歷史建築物不多,且不少已日久失修,隨時會有倒塌危險,亦有已倒塌仍未妥善處理。群力智庫中心早前就對圍里的保育問題,發表了一份意見書,建議政府加快對相關的建築物進行保育及修復。

華人聚居而成的小型社區

  文化文物的保護、保育,是需要大眾共同努力合作推動,澳門的圍里,是澳門發展歷史的一部分,圍里文化是昔日華人社區的生活文化,現今很多澳門居民對圍里文化歷史認知不多,甚至不知道。要保育圍里文化,就應先了解相關的歷史,以及圍里與澳門發展的關係。

永福圍是澳門一個較大的圍里,且因位處歷史城區的大三巴附近,有幸得以被『率先選中』修復其中兩幢建築物,成為圍里文化的展示點,其他歷史圍里,則要『等下先』,例如早已被社會關注,被稱為『下環四圍』之一的綠豆圍。早於十多年前已有學術研究指出,綠豆圍具歷史價值需要保護。

二零零九年,『澳門城市色彩調研課題組』就發表了有關考察綠豆圍的研究,認為這個李家祖屋的綠豆圍是具有價值的歷史建築群,並指出;『綠豆圍是澳門現存為數不多、需保護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民居建築群』。

具歷史價值需要保護

據了解,綠豆圍的舊稱為『菉荳圍』,現時綠豆圍的圍里牆門上仍有『菉荳圍』三個大凸字,圍內原有的十三間青磚建築物被稱為李家祖屋,原屬抗戰時期逃難到澳門的新會李氏家族所建,其業權已於二零零八年售出,計劃興建高樓。

研究指出,綠豆圍李家祖屋曾用作民居、炮竹廠等,又強調綠豆圍的珍貴之處,是該處保留了本地傳統華人社區的生活模式,在圍內的鄰舍關係『就像五十年前的一樣,充滿人情味』。此份研究報告出台後,引起了社會對綠豆圍的關注,綠豆圍的拆卸工程亦暫緩。

數月前,筆者參加了『跟著電影遊內港路氹』活動,在導賞員帶引下曾到過作為拍攝電影題材的綠豆圍走了一轉,只見綠豆圍『風采依然』──里內青磚屋殘破依舊,門閘鎖上,導賞員指出,綠豆圍是知名度頗高的圍里,澳門本土導演劉善恆執導的一套紀錄片『百年菉荳圍』本地影片,曾於澳門國際電影及綠像節中展出,引起了社會對該圍里的關注。

早受關注菉荳圍破損依舊

今年二月份,城規會亦討論了綠豆圍七至卅一號佔地四百八十六平方公尺土地的規劃條件圖,有委員關注草案由二零一六年規劃要求『須保留臨街立面及屋頂』,變為『須保留立面及屋頂特徵』,文化局指綠豆圍非文物建築且不在緩衝區,但為本澳較完整和規模較大的圍里建築,當局希望保留該建設局群的風貌。

綠豆圍他日會變成如何模樣?能保留到多少昔日面貌?仍是未知之數。除綠豆圍外,現時仍有多個有歷史價值、特色的圍里急需作出保育工作,單是下環區內有六屋圍、幻覺圍、鳳仙圍等圍里,當中六屋圍是較為完整和較大的圍里,圍里內有屬於該處的土地社公,以及已封閉的昔年里內居民專用的水井,該圍里內六幢古式古香的青磚樓房,當中兩座仍有人居住。

下環區曾於一九七六年被政府評定為『組成代表澳門歷史文物都市綜合區』之一,該法令雖在一九八六年被撤銷,但整個下環和區內的圍里,不能否定是澳門歷史的重要部分,尤其是華人社群的生活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