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溥森:建好舊區提高市民生活幸福度

2022-02-18

陳溥森

【特訊】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兼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陳溥森表示,二月十五日,澳門特區的《城市總體規劃》終於公佈生效了,這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澳門的城市發展定位,將以推進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致力發展產業多元、保護澳門文化遺產為目標;以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與“美麗家園”為發展策略主軸,針對十八個區不同的地域面積、各異的人口數量、差別的文化底蘊,可因地制宜地制訂規章、善用土地、展開基建、佈局設施,有序地推進其他關聯工作。

陳溥森表示,建設休閑城市和美麗家園,無疑是廣大市民的熱切期盼,特區政府為此也確曾作出過種種的努力,如改善公園設施、增加休憩場地、舉辦文康盛事、還有“穿衣戴帽”美化市容,以及把過去的“舊區重建”改變成今天的“都市更新”工程等。然而,普羅大眾為何總是覺得整個城市的總體印象,依然停留在傳統生活與傳統觀光的層次上?原因在於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度不高。

陳溥森續稱,國家早在十年前就公佈了首套量化的休閑城市評價標準體系,從環境休閑力、基礎休閑力和核心休閑力等方面提出要求。澳門亦根據自身的區位條件、地理位置、自然基礎和文化底蘊等狀況,在完善城市配套、優化人工景觀及繁榮亱間生活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問題在於,這些城市新貌絕大多數突顯在新城區,在中心城區外圍的地方,而廣大的老居民仍舊窩居在舊城區近四千幢沒有電梯上落、沒有物業管理的低層樓宇和數以千計的天台屋之中,如沙梨頭、新橋區、筷子基、下環街、營地街等街區。這些街區的樓宇建築長期缺乏維修保養,年久失修外牆飾面剝落、門窗殘破鬆脫、渠管瘀塞滲漏、消防機電老化,且區內治安衛生環境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惡化,居民的生活素質不僅難以提高,甚至還呈現出下降趨勢。建設美麗家園,舊區則需要脫胎換骨的更新改造,當局是時候要把此事擺上日常的議事日程。

陳溥森指出,回歸以後,澳門整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城市的擴張,眾多的城市痼疾亦陸續地浮現出來,給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的困擾,亦制肘著城市的發展。現時的新城規作為全面謀局的“頂層設計”,正是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再結合到參與橫琴發展、融入大灣區建設的新內容,指出澳門未來的發展方向,描繪出明天絢麗的藍圖。不過,無論是建設水域合作樞紐、構建兩岸合作軸帶也好,抑或是強化山、海、城景觀特色也罷,歸根到底無非都是為了營造優越的社會環境、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最終目的在於提高城市的質量,增強城市的韌性。現在總城規把全澳劃分出十八個區域來規劃,然後考慮各區的不同特點來定位,確定不同的特色和功能,在思路上無疑是正確的,唯澳門只是彈丸之地,三十六平方公里居住著近七十萬人口,區與區的功能很多時互相交雜滲透,希望當局在專注到各區獨特性、防止區域趨同化的同時,切勿忽視人們追求安居樂業的普遍性問題,把市民普遍遇到的生活問題如舊樓需重建、唐樓加電梯、安老院舍添床位、頤康中心擴服務、休憩場所增設施等予以妥善安排和解決。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都關乎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及科學填海,就需要從法律支撐、業權比例、補償方式、社團配合、與論導向等同步推進和銜接。這一切都需要細緻考慮,周詳規劃,踏實工作,只要能營造出宜居宜遊的環境,社會擁有長幼共融的活動區間,長者能有尊嚴地安度晚年,這才是真正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