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070號

2022年05月27日

星期五

老舖出品 別有一番情懷

2022-05-27

糉子抖實米粒、肉嫩味香

澳門舉辦每年一度的龍舟賽盛事

五彩繽紛的糉子飾物製作

端午節前夕各種糉品琳瑯滿目

文/圖 :方正 寒芳、劉剛 Sinhua NA 編輯: Edwin 設計:Tommy Cao

“美點香茶一盅兩件,舊客新知萬語千言。”位於澳門新埗頭街的蘭香閣,是一家已近“花甲之年”的粵式茶樓。一壺茶、數籠精緻點心,或扶老攜幼話家常,或三五知己品人生,街坊們在此數十年不改其樂。

“我們的店由我爸爸開創,後來我接手,到現在59年了,這裡仍屬於舊式的茶居。”老闆陳志偉說,該舖於早上5點半開門,下午2點半到3點左右關門,主要經營早茶和午市。

這座共有三層的茶樓,點心分小點、花點、中點、大點、頂點到特點,其中叉燒、蛋黃煎米雞、四寶滑雞扎等都受熱捧。因為物美價廉,旺季時茶樓人聲鼎沸能達到兩三百名客人,人多時大家都不介意“搭台”(拼桌)。

陳志偉說,以往,客人們喜歡在這裡翻閱報紙,現在喜歡看手機,配搭上舊式茶樓的“叫賣”推銷風格,別有一番情懷。

經過口口相傳和網絡推介,蘭香閣這個名字在內地也算有小小的名氣。尤其是澳門回歸祖國以後,蘭香閣的生意更是“旺了許多”。“內地的發展一日千里,沒有這麼多內地遊客,澳門經濟也不會發展。”陳志偉說。

糉子,是蘭香閣的一大傳統招牌。端午節前夕,舖子更是糉香滿閣,一入門就可看到,收銀台搖身一變成了琳瑯滿目的糉品展示櫃,上方吊挂了一隻只五花大綁的糉子。另一邊的桌子上,擺滿了糯米、紅豆綠豆、鹹蛋黃、五花肉和臘肉等,員工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包糉子。

每年端午節銷糉數萬隻

“每年到賣糉子的時候,我們一樓的店面全都不做生意,架好鐵架挂滿糉子。”陳志偉解釋說,因為訂單眾多,離端午節還有兩個月時,就要開始組織人手去包糉子,賣糉子也要忙到晚上八九點鐘。整個端午節下來,差不多要賣到幾萬隻。

“鹼水糉用竹葉來包,蘆兜糉就用蘆兜葉來包,裹蒸糉用荷葉來包……因為每個品種的性質不同,所以用料也不同。”在“糉子山”前,陳志偉如數家珍。

蘭香閣的糉子有雙黃燒腩蘆兜糉、綠豆鹹肉糉、裹蒸糉、鹼水糉等上十種,根據糉子“內涵”,價格從16元(澳門元,下同)到100元不等。這些糉子往往都有一斤多的分量,其中,被稱為糉子界“巨無霸”、身價高達百元的蘆兜糉更是蘭香閣的一大特色。

每到端午,是蘆兜葉長勢最佳的季節。將經過除刺、晾曬、燙青等工序處理過的蘆兜葉卷成圓筒形,放入事先攪拌均勻的糯米、紅豆、鹹蛋黃、乾貝、瑤柱和臘肉,將糉子豎起,手輕拍糉身,抖實米粒,順手把糉子另一頭的糉葉也折一下。最後用鹹水草一扎,繞幾繞,打上繩結,一個圓實修長、如手臂粗細的蘆兜糉已具雛形,再送上三樓大鍋灶蒸熟。蒸熟後的糉子以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香、鹹甜適中而著稱。

沒接班人 將來結束都沒法

端午節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澳門將端午節列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賽龍舟和食糉子是現今澳門最為流行的端午活動,每逢節日各大商戶和家庭都會製作不同種類的糉子。據悉,文化局在端午節的宣傳介紹中,用的就是該店製作糉子的照片。

“澳門很好地保存了端午節文化的特色。我們到現在還是做舊式的糉子,保持以前的水平,只有越做越好。”陳志偉說。

疫情爆發以來,店舖的生意也下滑了三四成。陳志偉說,自己的店舖一直堅守著經營,長年無休,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也只休息了四天。“澳門真的是一塊好福地,疫情一直控制比較好。現在遊客稍微多一點人來,澳門特區政府又在推消費券,生意好一點。我們做生意當然是有多少做多少,只能盡自己能力。”

已經65歲的陳志偉和兩位姐姐如今支撐著店舖。“因為不捨”是他挂在嘴邊的一句話,談到未來,他坦承:“再接手就沒有兒女來承接,現在年輕人不願意做我們這一行,因為太辛苦。沒有接班人,所以可能到我不做了也要結束,不捨得也沒有辦法。”

蘭香閣三樓的廚房裡,又一鍋糉子伴隨著水沸聲將熟。糉葉的清香、肉蛋的醇香、濃濃的米香融為一體,直入鼻腔和肺腑。糉香悠長,著實令人不捨。

“這裡是澳門許多人的端午記憶。”一位前來購買糉子的食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