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082號

2022年06月10日

星期五

有對話,不等於有溝通

2022-06-10

不少父母與子女相處時埋下衝擊伏線。

有對話,不等於有溝通,只可以理解為,有傳達過自己的意見/想法;溝通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傳達自己的想法和解決矛盾,假若不是良好的溝通,例如過程中有傳遞的偏差,雙方無法控制情緒,便不算是優質、有效的溝通。有效的溝通,需要調整的心情,有條理,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平等性,在對話時,不少父母將自己的想法、經驗值、判斷和預測結果放入溝通過程中,發出引導性的溝通,在不平等的屬性和態度中,子女置於不對等的溝通位置,埋下了對話、相處衝擊的伏線,引發出家庭成員、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在溝通的目的當中,包含説明/陳述事物、表達情感/觀感,對於非分享性的話題,例如事件的觀點、需要有討論結果的事情,透過表達意見,達到雙方共識,例如:星期日想去邊度食飯?若直接在某幾個特定答案範圍內讓對方選擇,便不算是平等的溝通,只是引導性的溝通,舉例:星期日你想食咩?泰國菜、日本菜還是吃火鍋?

在相處上,不時有家長反映,子女唔講自己想點,特別是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子女,家長的相處最為頭痛和費勁。家長與子女在部分日常上,不少對話都涉及這種模式,在不對等的態度上,導致其中一方認為對方已經有預設立場,所謂的比你揀,只是假諮詢,都是在他/她指定的範圍內作出有限度選擇,久而久之,日後延伸到其他問題的討論時,習慣被不對等的一方便會拒絕坦誠和溝通,因為他/她的經驗告訴自己,父母口中所謂的溝通、聽意見,只不過是流於形式,大部分時間,父母還是會忠於己見。在溝通上,要記住,平等態度的重要性,真正尊重和吸納對方的意見,讓彼些在平靜的氣氛下表達己見,做到有效的溝通。

真誠的陪伴和接納

有了溝通、建立有效的溝通,還要有陪伴和心理上的支援。對子女的心理支援,不是「直升機」家長,不停將自己的意見和安排、看法,硬套到子女身上,讓子女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向走;了解和接納孩子的想法,這點不是每位家長都做得到。

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於今年5月中下旬指出,該中心2021年共處理的1969宗支援 14歲以下兒童個案當中,有37%涉及有發展或特殊教育需要,26%為情緒、精神健康問題,16%來自家庭相關包括父母婚姻問題、家庭形態轉變、親子關係不良、以及危機個案如家暴虐兒、15%在校問題包括不適當學習技巧、學習壓力、低學習動機及違反校規;並進一步指出:「家長管教過嚴、過寵、過度安排等亦會令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提出「優質的親子相處時間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若家長過多使用手機,而忽略與子女的情感交流,有機會令孩子變得過份焦慮、脆弱甚至沒有個人目標,故此,該中心將會針對情況,加強家庭情感教育和親職管教支援,並建議要預防不良童年經歷種下負面心理健康的種子,父母需要多耐心聆聽子女的心聲,多肯定和接納子女的感受和情緒、多肯,定和讚賞子女以協助子女應對壓力和抒壓,以減低家庭成員間因情感抑壓或過激反應,演變成為不良家庭互動模式或家庭衝突。聖公會更指出,家長要首先紓解好自身壓力,學習正確處理情緒的方法,才能夠較容易接納、理解、感受和引導孩子正確培養情緒健康能力。

所謂的優質陪伴,其實很簡單,便是雙方放下手機、平板電腦,每日好好的相處20-30分鐘,了解子女今日遇到什麼事情,或者父母可以為子女說一個睡前小故事、玩遊戲、下棋、做運動、或一起下廚等,專注享受親子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