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088號

2022年06月17日

星期五

益隆留下不易

2022-06-17

假菩提古樹旁的炮竹廠曾為炮竹業的一段輝煌日子作貢獻

益隆炮竹廠見證澳門炮竹業的盛轉衰

益隆炮竹廠舊址內的廠房建築物是首階段活化工程之一

益隆炮竹廠昔日儲存倉將改造成炮竹業展示廳

 由昔年主要工業橋頭堡之一,將變身為生態、文化、工業展示園區的氹仔益隆炮竹廠,反映了百年來澳門社會的變化、工業轉型和文化發展歷程。益隆炮竹廠亦歷盡了炮竹業的興衰,在結業後更引發出『土地置換』的醜聞事件,現被政府收回地段,活化後將成為另一地標景點,同時亦向大眾展示昔日炮竹業,曾是不少澳門人賴以為生的重要手工業。

  建於一九二五年的氹仔益隆炮竹廠,正值是澳門炮竹業『起飛』的時期,據資料顯示,於十九世紀末(一八九六年),澳門主要工業為紡織(有六十五家),次之為造船(有卅一家),排第三是印刷(有十七家),炮竹尾隨第四,有十二家炮竹廠。而在廿世紀初被視為澳門三大手工業之首的神香業(另兩大手工業為炮竹及火柴業),只有兩家,當年的炮竹業工人有一百五十九名,神香工人只有九個,相差甚遠。到一九一零年,炮竹工人只增加幾個,有一百六十二名,神香工人則飊增到有四百六十五名,反映出當時神香業的旺盛。

建廠正值炮竹業『起飛』

  由一九二零年到一九三一年,統計資料顯示;炮竹工人和神香工人都按年上升,尤其是炮竹工人,一九二零年時有兩百四十五名,到一九三一年時已有兩千一百一十九人,而神香業工人在一九二零年時有六百一十三名,較同年的炮竹工人多兩倍,至一九三一年時,神香工人雖增至一千另十一人,但相對炮竹業工人少了一倍多,反映當時靠『做炮』搵食的澳門人在勞動市場佔大比數,炮竹業亦成為當時的『龍頭工業』。

  有關統計資料亦顯示,一九三二年澳門炮竹廠有八家,當中包括了氹仔益隆炮竹廠,在一九三四年及一九三六年資料記載,澳門炮竹廠有十二家,一九三七年驟減至四家,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澳門仍是有八家具規模的大炮竹廠,益隆當然是其中之一。

  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澳門大型炮竹廠有『寶昇』、『同昌』、『謙信』、『益隆』、『光遠』、『謙泰』、『廣興泰』和『合利』共八家,合共僱用近四千工人。由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澳門炮竹業不斷發展,至六十年代末,炮竹業可說是最高峰,惜滑落亦很快,在七十年代開始,內地炮竹業打開外國市場,本澳炮竹輸出大減,加上其他因素影響下,澳門炮竹業一再受挫。

百年來行業由盛轉衰

  且在六十年代開始,澳門一些現代化手工業,包括製衣、織造(針織)等工業引入、興起,加上炮竹業已乏前景,七十年代中已成為澳門『夕陽工業』,至八十年代初,全行只剩下百餘工人,與全盛的廿年前相比,有天壤之別。

  在八十年代初,雖然仍有八家炮竹廠牌,但實質只有四家仍營運,當中更只有益隆仍然生產炮竹,惟量數甚少。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初,益隆炮竹廠內已有多間廠房空置,部分園區乏人管理,可讓人隨意入內遊蕩,當年一些攝影團體會選擇在該處辦活動,為園區增添人氣,帶來點滴文化色彩。

  到一九八五年,益隆炮竹廠難敵時代巨輪,終於結業,結束其經營六十年的日子,此工業園區亦從此關閉,益隆是澳門最後一家結業的炮竹廠,同時標誌著澳門炮竹業正式劃上句號。

  眾多炮竹廠在結業後,都難逃被拆卸改建為新廈的命運,當年澳門八大炮竹廠結業後,最大的廣興泰炮竹公司,仍保留住位於內港的十一號碼頭,氹仔廠房則已改建為澳門電訊大樓,位於氹仔美副將馬路的謙信炮竹廠,其大門和倉庫仍然保留,內裡已改建為好利安藥廠。

地產發展卻讓益隆保留活化

  益隆炮竹廠能保留至今,卻又因地產發展而引致。在九十年代,有建築發展商購入益隆炮竹廠所屬的一千六百五十五干方米私家地,面積佔整個炮竹廠園區百分之五點六。至二零零一年,發展商與政府達成協議,換取一幅達十五點二萬平方米土地,後又將所換取的土地分割轉手,『左換右換』的換地協議,卻要政府『還地債』,事件引起社會關注,提出保育益隆,令益隆炮竹廠得以保留。至二零一六年,廉署公布調查此宗『土地置換』報告,宣布換地無效,判定換地協議亦無效,並指涉事官員有不可推卸責任,到二零一九年,政府收回益隆炮竹廠土地,交由文化局進行活化保育。

 益隆炮竹廠經營六十載,見證澳門近百年歷程變化,由炮竹業興起、盛轉衰,至炮竹廠園地被收購,轉換、政府收回、修復、活化保育,反映了澳門社會發展情況,益隆日後將會展示澳門盛極一時的炮竹業,亦讓大眾知道當時與行業有關的民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