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華『鬥而不破』 學者指不願冒戰爭風險

2022-06-18

【香港中通社6月17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豐鈴)美國新近又提出兩項反制中國的倡議,一是全球基礎設施倡議,二是結合理念相近國家,維護太平洋 “自由開放”。與此同時,美方高官又強調,中美兩國雖處於競爭模式,但不必是對抗性,希望兩國保持溝通渠道暢通。受訪學者指,美國對華保持 “鬥而不破”,是不願冒戰爭風險。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16日表示,總統拜登將於26日出席在德國舉行的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時,正式提出一項全球基建倡議,以反制中國的國際野心,尤其是在印太地區。據白宮介紹,這項“由民主國家主導的投資計劃,將幫助改善發展中國家總價值超過40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以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同日,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員坎貝爾在一場聚焦印太地區戰略研討會上透露,美國將在下周宣布一項新倡議,結合理念相近的國家,制定一套開放的、非常詳細的交往模式。目標是確保美國和澳大利亞、英國、法國、日本和新西蘭等國家能共同捍衛太平洋地區維持“自由開放”,且“不受脅迫”。

針對美國的全球基礎設施倡議,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17日接受中通社採訪時分析指,這與美國的“印太戰略”相關,在安全以外,美國又加入經濟層面的“印太經濟框架”,此次又加入基礎設施,意圖全方位推動該戰略,在印太地區與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競爭。不過,中國制定戰略時正逢國內基建告一段落,有大量產能、設施、企業、人才可以輸出,如今的美國沒有這樣的能力。

至於美國有關太平洋地區的倡議,張家棟指出,美國是“想多了”,誇大了中國在當地的影響力。中國受到當地國家歡迎,但僅是參與沒有主導,反而影響力較大的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另外,南太對中國的戰略意義也有限。“若中國不去,美國也不太關注該地區,都是交給澳新兩國去做。”

張家棟認為,當前美國對華主要採取三招:在中國影響大的地區如東南亞,美國要介入;在中國想開拓的地區,美國要去幹擾;在美國的盟國體系內,美國會加強。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16日在一場智庫座談中表示,與中國進行競爭是拜登政府對華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這種競爭不必是對抗性的。他指出,美國希望就美中關係的發展建立護欄,避免或降低雙方爆發無意衝突的可能性。坎貝爾16日在研討會上也提及,希望美中競爭的同時能保持溝通,減少誤判。

對此,張家棟指出,競爭分良性和惡性,在中美關係緊張時便可理解為惡性競爭,與對抗衝突不同,競爭是長時段、全方位的,但需要建立在共存的基礎上。美國希望“鬥而不破”,看似矛盾,實則是既要與中國鬥,又不願冒爆發核戰的風險。美國所謂的“護欄”,就是為防止中美直接發生軍事衝突,進而演變成核戰。

伯恩斯在發言中還指責,中方近年來的作為引發許多國家擔憂 “中國在太多領域採取了咄咄逼人的做法”。

張家棟直言,美國這一指責是針對過去30至40年中國崛起,美國被動地“跟著中國走”,不斷調整、試探以適應中國的變化。“在不同時期,美國的“中國威脅論”內容不同,中國弱時,指責中國製造難民給世界帶去威脅,中國力量強盛後,又說中國存在改變世界的威脅。”

不過,他觀察認為,雙方近來語調有緩和態勢,尤其是美國不斷放風,華府已開始積極思考是否不延長或減少部分對華貿易戰的措施,這是一個重要信號,因為美國對華出招正是從貿易戰加稅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