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159號

2022年09月09日

星期五

紅街市冀保獨特本色

2022-09-09

今年二月下旬,當局公布紅街市將於三月底關閉,並隨即會進行整修工程,街市內的攤販遷往林茂海邊街的『臨時提督街市』繼續經營。有市民不太了解紅街市即提督街市,紅街市實名為提督街市(Mercado Municipal Almirante Lacerda),只因整座街市的外牆以紅磚鋪砌關係,故被大眾稱之為『紅街市』,提督街市之名少有人稱之,當局亦隨後在街市門外加上『紅街市』字樣,但官方對街市的稱謂仍是提督街市。

建今已有八十六載的紅街市,因座落於高士德大馬路與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交界處,而被當時澳葡政府命名為提督街市。至今年三月為止,紅街市是澳門現存其中仍運作中的舊式街市之一,另一座為雀仔園街市。紅街市的歷史,除標誌著澳門街市現代化的一個里程外,亦展現了澳門城市發展的另一面。

展現街市現代化里程

紅街市的興建,是因為上世紀卅年代,當時新橋和沙崗區人口激增,澳葡政府認為當時的新橋街市已不合時宜,包括經營環境和衛生標準都不符合社會要求,因此當時的議事公局決定興建一座符合需求、現代化的街市大樓,並於一九三四年四月落實興建計劃,一九三五年初動工興建,至一九三六年六月建成現時模樣的提督街市大樓。樓高三層的紅街市大樓,由建築師巴士度(Julio Alberto Basto)設計並由冼拿‧飛南第伯爵(B. de Sena Fernandes)負責工程結構。

『澳門街市建築』一書作者之一,建築師呂澤強指出,一九三六年建成的紅街市,其設計平面原圖,是將早期的墟亭式街市融入現代化,以三格及九間處理結構及空間,原圖設計是有升降機上落的,以符合時代發展需求,但未有建造,或許因為該區太潮濕之故。街市大樓設計思維,以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為主,且外型凸出、被視為有『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的紅街市。

樓高三層的紅街市大樓,外牆以紅磚鋪砌,平面為兩軸對稱格局,四邊角落處有角樓,中間有鐘樓,街市有兩個天井位,街市建天井是為配合亞熱帶氣候而設計,為配合當時的衛生環境需要,地下空間更預設冷藏庫。另外特別之處;紅街市的設計是有圍牆預設可讓人們駕車入街市買餸,因為當時有車階級人士甚少。

八十六年前設計原設升降機

呂澤強稱,紅街市在建造時,預定在天台造綠化花園,當年澳葡政府興建此座街市,是希望配合社區生活運作──開發提柯區。紅街市可說是有風格的街市,藝術建築物,是澳門目前唯一一座列入建築遺產的街市。

紅街市的設計格局是平行網式區,是以能融合、中葡中產階層居住區域而設計的街市,街市共有八個門口,方便人們進出買餸。街市大樓後邊(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一端入口)地面層以蔬菜攤檔為主,步上地下第一層是售賣魚類海鮮,樓上售賣肉類。

紅街市除外貌建築風格獨特,內裡的設計亦與同年代的舊式街市有別,第一層樓底特高,四面都有大窗,加強通風和採光,由一樓通往二樓的中央樓梯亦甚寬闊,惜下層不少窗戶經常關閉,且街市人流多,對衛生環境有所影響。

經過八十多年的營運,紅街市設備已殘舊老化,加上對部分特殊人士包括長者和殘疾人士到街市時買餸非常不便,政府為此於二零二零年宣布對紅街市進行重整。全面整修工程在五月啟動。按照權限部門(文化局)的要求,須保留紅街市外牆、屋面及以上部分、中間十字型塔樓、樓梯等具時代特色的建築元素。市政署表示,施工期間,將會加強與文化局的溝通。

整修保留特色建築元素

按市政署介紹,必會保留紅街市的外牆、樓梯、角樓、塔樓等,柱樑、樓板等將會拆卸及重置。市政署建設處代處長伍志聯指出,整修工期為六百多天,一半時間用於臨時支護,以及拆除、重建結構。伍志聯表示,每一個步驟都要嚴謹;為了保護紅街市這座古舊建築,全面整修僅會採用細型機械。他也指出,工期的後半段,將會進行室內裝修,包括:更新飾面,供排水及供電設施等等。

關於屋面(天台)的維護程序,首先進行仔細的結構檢查,隨之修復存在的問題,並會重做防水及隔熱層,解決滲漏問題。伍志聯也指出,鐘樓和位處四角的角樓均得保留,不作改動,僅作翻新。而且,將會按照最初的設計圖則,在鐘樓的四面重新裝上時鐘。

市政署的資料也介紹,結構以外的整修包括:安裝空調系統,設置火牛房、客貨兩用的無障礙升降機、於靠高士德大馬路花園仔側設置無障礙升降台,增設兩個卸貨台、貨運斜坡道及出入口,更換花園仔保溫隔熱屋面板,增加街市公廁的空間及男女廁格的比例。

過去,本澳多座舊街市經拆卸重建後,都變成現代化的『綜合體』街市大樓,失去了原本街市設立是因市民要買餸需求的主要角色,幸好紅街市大樓是法定文物,必需保留原有建築元素,期盼在全面整修後,街市除變得營運環境條例更理想,有利於市民買餸的同時,更能保留其獨有的街市本色,不是乜都有的『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