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圍記
2022-10-14
下環光復圍的規劃條件圖草案,因文化局所提的保育方案未獲多名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接納,城規會主席將方案退回,讓文化局補充分析。亦意味著光復圍地段將來重建後,昔日該圍里的原有建築特色或將隨之消逝,光復圍與下環區的發展關係歷史恐亦會被人們淡忘。
光復圍是下環區內最大一個圍里,與區內其他圍里有別之處,是光復圍不像一般的圍里以傳統中式樓房風格建造,而是仿南歐葡式風格裝飾的建築群,建築佈局亦與其他圍里有別。下環區內多個圍里,都是以數青磚屋幢樓房組合成,多數只有一個出入口處,因昔日舊圍里主要是華人聚居,圍里外都有一大閘門,居民將閘門閂上便如一座整體的大宅,圍內人便是真正的『圍威喂』,而圍的意思,就是『圍住』,故此圍里多是『掘頭巷』。
舊日的圍里建造位置,多是位處地區的較高點,與別不同之處,光復圍是建造在下環區低位點,除了圍里內建築非舊式的青磚屋外,所處區域接近內港河邊新街,因為光復圍的地段于原是百多年前填海造地區域,因此整個圍里貼著其後才鋪設完整的街道,圍里區域範圍甚大,真係『成條街咁長』,其建築甫佈局亦是較少有的『分支型』,由兩排相連共四十多幢樓房組成,多是同類型兩層高舊式建築物,亦是澳門最大的圍里建築。
建築特色布局有別其他圍里
除座落、地理位置、建築風格,樓房布局與其他澳門舊式圍里有別外,光復圍的建造因由亦與其他圍里有所不同。昔日華人建造圍里,聚居於內,多為兩類因素,其一是因家族聚居而建的圍里,大富人家愛將族群聚居,故建圍里樓房,成為家族大宅般,同時亦顯現富貴。另一些圍里建造,是基於多戶人家『合得來』,為防受陌生外來人擾攘彼等生活,因此合建圍里,聚居一起,自成為一個小社區,『圍威喂』都是自己人。
位處於昔日填海造地的光復圍,則原是一些生活非富有者的聚居地,資料記載;在上世紀一九一零年至二零年,已有人居於此地,一九二五年的街道名冊始有光復圍。在二次大戰後,有林姓富人將光復圍整條街的屋宇買下,經修建後租予窮困家庭,在租約期間,業主從不追收房租,林某將光復圍樓房租賃,心意是讓低收入民眾有安居之所。
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林家將光復圍售予澳門旅遊娛樂公司,多年前澳娛亦曾研究再開發計劃,在租戶及居民反對下計劃終止,澳娛隨後延續光復圍慈善出租住宅的社會功能,至租約完結為止,光復圍更成為澳娛管理的長者社會房屋項目。多年來,光復圍的居民,多是來自社會基層,居民之間關係和睦。
百年來基層生活社區
有百年歷史的光復圍,圍內樓房昔年建造時無自來水供應,故建築物的去水渠都是後期加建,外露牆壁上。圍內空間甚大,向外街道一邊有露台,是典型的民居建築,經歷百年風雨,光復圍的建築已殘舊,十多年前曾發生塌樓事件,後來經有關部門對樓宇進行加固,樓群存在至今大多數仍很完整,近年來圍內居民已相繼遷離,現時整個光復圍都已人去樓空,只有發展商在某座樓房設置辦事處,留一點人氣。
光復圍的建造,是因應昔日的地區發展、居民生活的需求,是社會發展進程的一個片段,亦是下環區、內港發展歷史的部分,曾是平民聚落,喧嘩一片情景的光復圍已消退,反映出澳門社會民生的改變。走過百年,光復圍留下了民間的回憶,體現了時代的變遷,同時亦記載了澳門發展片段,冀未來光復圍地段在重建發展的同時,能在保育方面做點工作,為區內一個有獨特文化的建築群留下一些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