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生活不易負重情緒差 陳溥森冀多方關注防輕生

2022-10-28

【特訊】新冠病毒肺炎肆虐全球將近3年,給世界各地經濟帶來嚴重的影響。澳門也遭受重創,遊客銳減、博彩不景、商貿冷清,導致消費、投資、商品和服務及進出口均同步縮減,整個經濟環境呈現出低迷態勢。伴隨而來的則是總體失業率出現上升,尤其是尋找第一份工作的新增勞動人口比重加大。據當局最新的就業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二季末本地居民失業率為5.4%,較年初時上升0.6%,就業不足人數達5萬多人。換言之,現時有不少市民和家庭失去了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日常生活會因此而惡化,甚至會變得較為困難。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陳溥森認為,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有不少市民在疫情爆發初期已經失業,家庭經濟負擔較重,零收入在家閑坐多年,再加上防疫措施的限制,人際交往不多,普遍對個人和家庭的前途失去信心,出現焦慮迷茫、悲觀厭世的情緒,個別的還憂鬱成病。當生活壓力逐漸加重,遇到財政支絀、家庭矛盾、身體患病和人際關係緊張時,就會蓄意地選擇輕生來當作一種解脫。

陳溥森表示,自殺問題,在澳門近年來正呈現上升趨勢,其死亡人數比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更多。去年澳門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為5例,今年頭5個月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雖有上升,也不過只有5例,而根據澳門衛生局最新公布的本澳自殺死亡監測結果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錄得共18宗自殺死亡個案,年齡介乎24至91歲;雖比上一季減少了1宗,但卻比去年同期增加2宗;在此18宗個案中澳門居民有17宗佔94.4%,非本澳居民有一宗佔5.6%。

根據資料分析,本季死者的自殺可能原因主要是精神病及慢性或生理疾病。由此可見,事態並不尋常,社會不能視若無睹。無可否認,在人生危機中選擇輕生的行為去迴避現實的人,也許在性格上存在缺陷,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就是他們在生活中確實遭遇太多的挫折和不幸。因此,他建議政府在推行穩經濟、保就業、顧民生的惠民措施時,應加大力度關注這一群體人士,主動組辦各類型的崗位配對會,擴大社會就業面;同時要針對具體情況,透過各種渠道,有效地為他們解決工作、學習和生活上的實際困難,安居樂業以利於解除壓力、穩定情緒。

陳溥森指出,對人生感到絕望的人,盡管悲觀厭世是最為典型的表現,但其病性症狀也有一個心理發展過程,早期雖難以發現,但在實際上只要多加留意,亦有異常軌跡可循。當局可充分發揮塔石、筷子基、黑沙環、青洲、海洋花園、湖畔嘉模、下環及石排灣等衛生中心的作用,與非牟利團體合作,運用現時預約心理保健的專項服務,為受情緒困擾的居民提供免費心理諮詢服務。更重要的是,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系統的資料檔案,利用大數據,從心理先兆著手,構建防御機制,盡早發現隱性病患者,根據不同病患者的心理障礙,以個人專案方式適時派員積極介入,展開包括情緒疏導、堅持用藥、回歸社會等的危機幫助。與此同時,也有必要聯合非牟利團體舉辦患者監護人員培訓班,讓有輕生念頭人士的親人或監護者,能掌握專業的溝通技巧和提供高質的監護服務。當然,家中或護理場所內的危險物品如繩索、床單、刀剪、利器等也要妥善收藏起來。這樣,才能防患於未然,保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