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會者言‧
2018-12-10
十二月一日的紀念 BOBO 集會,也設有市民發言環節。有發言者分享 BOBO 在自己生命中的印象,也有發言者分享自己為 BOBO 做了甚麼?
民署把 BOBO 製成標本,受到強烈質疑和批評,管委會主席戴祖義引用網民的說話向反對製標的人提出:之前,多久沒有探望 BOBO 呢?常常到二龍喉公園探望 BOBO 的張女士反問:莫非我要告知很多人常常探望 BOBO?並說:「不是我們突然關心,而是你 (戴祖義) 突然提出製作標本,令人很反感!」
雖然,熊舍內有空調,但是,熊舍外沒有遮蔽物。尤其是夏天,年邁的 BOBO 常常被陽光直射。張女士多次致電民署和電台,建議在熊舍外裝設矮小的蓋蓬,每次得到的回覆都是推搪。直至聽到一個奇怪的答案後,她才放棄。民署宣稱,擔心建成蓋蓬後,BOBO 會偷走。她反問:「這麼大年紀,可以偷走去哪裡?那時,已覺得反感。政府今次這樣漠視民意,更覺反感。」
民署宣佈把 BOBO 製成標本後,「不要標本」的圖案在網絡廣傳,其創作人 Wilbert 在澳門長大,之後移居香港。年幼時,母親每星期都帶他到二龍喉公園遊玩。當年,其他園內動物沒有給他最深印象,惟獨 BOBO。因為,只有牠是孤單的,其他動物都有同伴。所以,他最喜歡探望的就是 BOBO。
約一年前,得悉政府計劃把年邁的 BOBO 搬遷到石排灣,Wilbert 決定創作「我們的 Bobo」(https://www.facebook.com/ourbobobear),希望大家多加關懷。十一月二十日,知道 BOBO 離世後,傷感未散,民署已提出製作標本。數天後,憤怒未熄,民署公佈已經開始製標。Wilbert 坦言:「真的難以接受!」
在政府如此固執下,Wilbert 認為,民間可以透過相片、動畫等方式,把 BOBO 延續下去,推愛護動物的訊息。並稱:「各有各做,看看將來是誰成功。」對於民署宣稱,把 BOBO 製成標本可推廣科普教育,Wilbert 表示,一條鯨魚在澳門擱淺及死亡後,把牠製成標本來推廣科普是可以的,因為,大家與牠沒有建立感情。他相信,很多澳門人希望朋友 BOBO 回歸自然。
從事生物教學及環保教育的陳俊明回憶,年幼時常常跟著祖父到二龍喉公園。祖父下棋,他就陪伴 BOBO。「那時,沒有人與我傾談,我就與 BOBO 一起。我把花生擲給 BOBO,牠沒有理會。當年,不知道牠是不吃花生的!」懂得做標本的陳俊明流著淚說:「若是我,真不能向 BOBO 落刀!」
「民署當 BOBO 是甚麼?當牠是民署飼養眾多動物中的其中一隻?我估飼養員有與 BOBO 傾談,我肯定戴 (祖義) 主席冇。」陳俊明坦言,若有一天,澳門市民與動物之間再沒有關連,這城市已變得很冷漠。他表示,就算真的開始製標,仍希望 BOBO 終可入土為安。
集會前數天,陳俊明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標本教學用於展示難以用模型取代的生物具體細節特徵,在科普教育及科研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BOBO 並非單純一隻野生拾回來的動物,牠活在澳門三十多年,實是澳門人的老朋友,絕對不是用於教學的工具。並提出,只有外殼的 BOBO 如何推廣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