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愛好者四年多來定點觀察記錄廿八次白海豚出沒處

與廢物處置用海區及生態島高度重合

2024-01-29

二零一九年拍攝於路環南部海域的中華白海豚幼體(「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圖片)

二零二四年拍攝於路環南部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成體(「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圖片)

澳門路環南部中華白海豚群體座標記圖分佈圖(「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圖片)

【本報訊】政府提出在路環以南海域建設「廢棄物處置用海區/防災生態島」。本澳的生態愛好者曾在二零一九年十二月至二零二四年一月進行十次定點觀察,共錄得多達廿八個白海豚群體目擊記錄,牠們出現的位置與政府提出的「廢棄物處置用海區/防災生態島」高度重合。

特區政府早前發布《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諮詢文本,部分內容引起港澳生態、環保團體及人士關注,他們擔憂政府提出的「廢棄物處置用海區/防災生態島」填海工程,會令該海域的生態環境受到不可逆破壞,導致利用該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族群受到嚴重打擊。

名為「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專頁(簡稱「掙扎日記」)日前發文 (https://reurl.cc/2z6g54) 強調,中華白海豚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為「全球易危」級別,有海洋中的「大熊貓」之稱。

根據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提供的調查數據及資料,澳門近百分之七十水域有白海豚分布(相比之下香港只有百分之十六);其中,路環東部至南部海域,更是白海豚重要的移動走廊及覓食場所,即政府計劃展開填海工程用作填積建築廢棄物等的「廢棄物處置用海區/防災生態島」的海域。

「掙扎日記」團隊多次於相關海域進行白海豚觀察及調查記錄。自二零一九年十二月至二零二四年一月,於路環南部沿岸,對路環南部海域,即「廢棄物處置用海區」的選址地,利用望遠鏡及遠攝鏡頭相機共進行十次時長二至四小時的定點觀察,記錄內容包括白海豚的目擊時間、地點、個體年齡階段、座標、照片(鑑定個體用)等。

整合數據後得到以下結果,共十次的觀察調查中共獲取多達廿八個白海豚群體目擊記錄;最高值為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十九日的五群。目擊位置為路環南部海域的白海豚出沒範圍主要集中在龍爪角東南及南部海域,與政府提出的「廢棄物處置用海區/防災生態島」高度重合。

「掙扎日記」提出,「廢棄物處置用海區/防災生態島」展開的以工業惰性廢棄物為原料進行填海工程會對該海域的海洋生態造成不可逆的嚴重破壞,選址更與白海豚熱點高度重合,負面影響包括:導致白海豚失去重要覓食地;該海域為白海豚東西種群唯一的移動走廊,填海工程會阻隔珠江河口白海豚族群交流,進一步增加種群退化及滅絕風險;填海工程與「海洋特別保護區」最近距離只有約一公里,工程污染會導致保護區退化萎縮,失去其設立意義;近岸海流被改變,填海及其用料會令附近水質受到污染,危害市民、遊客及海域使用者健康。

「掙扎日記」認為,政府應當採取四項行動,其中兩項是一)「廢棄物處置用海區/防災生態島」應重新選址,如新城A區東面或橫琴土地。原用作填海的惰性建築廢料可跨區跨省協調,供給需使用此物料作建設的單位。二)路環東部至南部海域理應劃為中華白海豚保護區或海洋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