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接納·包容

文化差異

如何增加社會對外籍外僱的包容度

2025-01-03

2024年9月底,本澳共有182371名外僱,當中,來自菲律賓、越南、印尼、尼泊爾、緬甸的外僱約有5.3萬多人,連同其他亞洲地區非華裔外僱,在澳外籍外僱約超過6萬人,佔總體外僱總數的約1/3比例。外籍外僱由於文化差異、生活習慣等,社會對之會存在部份誤解,澳門明愛迎雁軒服務主任陳詩茵指出,東南亞籍外僱由於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等,在融入澳門上有障礙。她期望,透過不同的活動,提升東南亞籍外僱對澳門的文化、法律及支援的認識外,也可以增加本地居民對東南亞籍外僱的了解,提升社會的包容度和對(東南亞籍)外僱的程度。

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去年第3季就業人口為37.93萬人及本地就業居民28.77萬人,第3季總體失業率(1.7%)及本地居民失業率(2.3%)均與第2季數字相同;就業不足率(1.1%)則按季下跌0.4個百分點。由於外僱佔本地勞動市場超過1/3, 而且社會長期存在認為外僱與本地居民「搶飯碗」的想法,加上有部份人士對東南亞籍外僱文化存在不了解,生活習慣存在差異等,社會上或多或少存在對外僱未必能完全接納。另一方面,由於非華裔外僱在語言上存在一定障礙,未必能掌握中、葡兩種官方語言,僅只有部份服務提供有限度的英語文本,東南亞籍外僱想融入澳門的社會和生活,存在一定難度和需要較長的時間,一般由已在澳工作的同鄉、互助團體、領事館(如有)、僱主等渠道取得少量的資訊,但遇到突發情況或需要支援時,未必能夠有足夠的相應支援,出現求助無門的情況,因而感到徬徨,若支援不足,更甚可能會出現輕生個案,發生社會悲劇。

面向非華裔外僱服務團體-迎雁軒

前身為2009年創辦的“外地勞工服務計劃”服務單位迎雁軒,於2016年11月起,得到社會工作局資助後,正式開辦以由非中國籍合法居澳人士(包括非中國籍外地僱員、其在本澳生活的子女、或持有澳門居民身份證非華裔人士)為服務對象的服務,協助服務對象適應在澳門生活及解決生活所面對的問題,擴展他們接收社區資訊的途徑,讓他們更容易掌握澳門的社區資訊,為服務對象提供在澳門生活的各類支援的服務,讓他們盡快適應在澳門的生活,以助構建美好和諧的社會。服務內容包括舉辦認識澳門文化、日常生活醫療衛生常識和節日文化活動等,讓服務對象能盡快融入澳門的社會文化,建立良好穩健的人際關係。以及開辦培訓課程,例如廣東話、急救和體弱長者照顧技巧等不同類型的培訓班,使他們能學以致用到日常生活中,從而發展和提升個人能力。另會舉辦知識講座,通過舉辦一些專業知識或有關於法律的講座,讓服務對象可以增加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法律權利和責任。以及跟進社會個案工作,透過專業的知識及技巧,為求助者提供個別化的服務。外籍小組工作,透過團隊形式進行不同類型的活動,加強服務使用者的個人能力,並擴闊人際網絡,連結不同的資源,提升服務對象在澳生活的福祉。以及提供義工培訓 / 服務,透過實踐義務工作,增加非中國籍人士和本地居民交流共融的機會,打破隔閡,促進融合。

服務接觸受眾人數逾五千人次

迎雁軒目前有2.6萬多名會員。去年首3季,處理個案有99宗,以醫療、經濟、其他司法文件、僱主糾紛等為主。疫情期間,求助個案類型則以失業、情緒狀況為主 。陳詩茵指,醫療問題的求助個案中,除了有外僱在澳就醫引起的醫療付費問題外,亦有收到僱主不知悉如何處理其家傭的醫療和後續問題。

另一方面,迎雁軒會與政府不同部門合作,將部份民生法律,如《道路交通法》、《噪音法》,或防詐騙、衛生宣傳訊息翻譯成英文、印尼語或越南語等,再透過互助團體向相應的外僱群體發放有關訊息,另會舉辦不同的活動、透過本身的社交賬戶平台、互助團體等,進行普法推廣,讓外僱增加對本澳民生有關法律的認識,減低因原居地與澳門在文化、宗教、生活上差異引起的社會矛盾,減低因為此對社區帶來的影響和引起的社會誤解。發揮政府與服務對象之間的橋樑作用,以10月為例,線上及線下,服務接觸受眾人數達54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