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矛盾的形成源於文化差異及誤解

2025-01-03

基於語言問題,不少外籍外僱對本澳法律不了解

迎雁軒與不同部門舉辦活動,提升外僱的法律知識

除了向在外僱提供服務亦面向澳門市民

外僱人士間中與本地居民有矛盾

迎雁軒以非中國籍外僱為服務對象

「部份居民對東南亞籍外僱的生活矛盾可能在於他們節假日會在公眾地方,如三盞燈群聚,產生噪音。但站在外僱角度,這種就是他們假日的減壓方式,公園、廣場等亦是唯一免費的活動空間。在其原生地,也可能有這種節假日休閑活動,但他們忽略或沒有考慮到,這種形式未必適合澳門和可能會對居民帶來一定困擾,以致產生居民認為他們大量佔用公共休憩空間的想法。反之,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與他們有差異,加上社會存在『外僱搶澳門人飯碗』的偏激想法,因此而令社會對他們形成誤解。但外籍外僱在澳門生活就如本地居民一樣,他們『一樣會淘寶、到街市、與本地居民有交流。」陳詩茵舉出該例子,帶出本地居民與外來人口、外僱之間矛盾的成因。

除了向在澳外僱提供服務,迎雁軒亦有部份活動是面向澳門居民,目的是希望讓澳門居民增加對不同國籍外僱的文化、生活理了解,由增加了解開始,達至減少矛盾。陳詩茵表示,曾舉辦過針對菲律賓和印尼外僱文化的活動,增加居民對相關群體外僱的文化了解,參加者反應正面,並認為,該類型的社區教育活動有一定成效,將會繼續透過舉辦面向澳門居民的不同形式活動,透過社區教育,期望籍增加了解,減少社會對外籍外僱的誤解和產生的矛盾,提升社會對多元化的包容度,讓社會更和諧。

社會如何增加對外僱包容度?

她續指 ,會持續向不同國籍的外僱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外僱可以持續增加了解在澳期間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法律、社會狀況等,當他們有服務需求時,可以主動求助,減低社會悲劇發生的可能性。同時希望,可以進一步加強與不同政府部門合作,最理想是當外僱入境澳門時,已經可以取得了解澳門生活、居住等資訊,協助他們盡早融入社會。不過,她認為,令外籍外僱融入澳門社會最大的障礙是語言,不少澳門的法例、政府的宣傳圖文包等,只有中、葡官方語言,能提供英語版本的都是很有限度,她希望政府未來可以進一步在不同宣傳品中,提供英語版本,而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巴士站牌,也可以提供英語,讓外籍外僱可以以第一手方式,取得有關資訊。

澳門是多元社會,除了遊客,還有不少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士在澳門工作、就業、升學、生活,多一點包容和體諒,可以令澳門的社會更美好。正如迎雁軒的工作和所期望,本地原生居民、在澳居住的外來人士,都可以多一點了解他人的文化和狀況,作出多一點包容和體諒,多接納,減低社會矛盾,營造比較友善的社會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