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勞動階層權益提升 取得平衡

2025-05-01

【特稿】19世紀中至末,澳洲、法國、美國等地勞動階層多次發起爭取每日工作8小時的維權活動,1889年國際社會主義大會上,勞動節正式被確立。僱員的權益,在多個國家、地區及多場的勞工運動、工人、工會爭取和多地政府的關注、協調勞資雙方權益修定相應的勞動法律之下,百多年來持續得到改善和提升。緃觀本澳,僱員的部份權益也有所提高,但有部份仍停留在上世紀。行政長官岑浩輝及經濟財政司司戴建業在作今年度施政引介時均指出,今年會開展產假及年假的檢討工作,為打工仔帶來佳音。筆者期望,加快推動相關假期的調升能早日落實,讓僱員權益得到提升,跟上國際發展步伐,讓打工仔可以在工作與生活之間進一步取得平衡。

打工仔工作壓力、工時長問題日益嚴重,亦由於生活成本高,部份打工仔收入僅夠維持生活,加上失業率高或自身競爭力問題,不少打工仔為保住份工,日做夜做,休假少,工作佔據了生活的絕大部份,繼而社會上出現了「社畜」一詞,意思為「公司的牲畜」,一般用以自嘲或揶揄他人,為了工作而放棄尊嚴、睡眠、與家人朋友社交等,尤其在香港、日本、韓國情況較為嚴重,因為有關地區打工仔的實際工作時間比法定工時長得多,超時工作、隱形工時情況嚴重。打工仔為工作、為生活淪為物慾、娛樂、社交慾望降低,與外國所提倡的工作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南轅北轍。在經濟不景氣、失業或搵份文職工作不容易情況之下,本澳有不少打工仔都面對身不由己的工時長、工作壓力等問題。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早前發布的數據,澳門週平均工時為45.6小時,雖然仍低於《勞動關係法》中:任何工作者正常不應每天提供服務超過8小時,每周週不應超過48小時,但本澳週平均工時已超過全球週平均工時38.7小時,為東亞地區排名第二,基於實際工作情況,有不少打工仔自嘲已經淪為「社畜」。多年來,《勞動關係法》作了多次修改,增加了男士侍產假、產假、調升解僱賠償上限等,但有部份條文,近40年來都未有作出優化,例如僱員每年有薪年假、病假、強制性假期等。提升僱員休假,社會上普遍有共識,雖然政府或勞工局經常指,部份企業向僱員提供優於《勞動關係法》的假期或工作待遇,試圖帶出有一定比例的打工仔過得比「法律基準線、法律下限」好。

回顧5.1國際勞動節,經過一代又一代勞動階層、工會團體的努力,多國地區政府的決心,勞動階層權益才可以日漸得到提升。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提升僱員休假權,讓員工有時間回歸社會、家庭,有助提升身心靈健康,帶動社交活動、提升消費、增加幸福感、增加對企業、對澳門的歸屬感,也有助提升工作效率,從而帶動提升企業的效益、澳門的競爭力和社會氣氛。故此,筆者期望,今屆政府在提升僱員的權益保障、提升休假權、落實強制性中央儲蓄金等工作,能早日落實。

最後,敬祝各大勞動階層,勞動節快樂!

**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