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展非高教規劃中期評估

2025-05-15

【本報訊】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昨表示,特區政府正貫徹落實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方針,從正規教育系統和終身學習兩方面入手,今年會開展本澳非高等教育規劃的中期評估,構建創新的科技支撐體系,由軟、硬件方面建構澳門的人工智能及科普教育體系,開展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及全社會通識教育。

柯嵐昨在回應議員就推動本澳人工智能發展方向提問時表示,在正規教育系統板塊,首先從頂層設計層面入手,完成修訂《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及《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讓編程及人工智能教育從法制層面納入中、小學校課程;於資訊科技科課程指引加入人工智能內容,讓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緊隨國家步伐。今年,將進一步對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今年初公佈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二零二四至二零三五年)》,開展本澳非高等教育規劃的中期評估,構建創新的科技支撐體系。去年,教青局與華南師範大學新建以人工智能教育為重點的研修交流基地,引進該校成熟的人工智能教材,支持教師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學活動。教青局由二零二四/二零二五學年開始已把人工智能範疇的培訓項目納入為教學人員專業發展活動的“核心發展活動”,並將規劃透過不同方式,為資訊科技教師和非資訊科技教師分別提供每學年十小時和六小時以上人工智能或科技相關的培訓內容,以及通過教育基金逐步加大資源優化學校軟硬件設施,包括研究推出專項計劃,資助學校建立人工智能教室,開辦不同類型的餘暇活動及潛能發展專項培訓活動。同時,教青局於今年啟動本地化“智慧教學"服務平台的構建工作,現時先導計劃已有廿五所學校使用,目標於二零二六/二零二七學年提供予全澳中學使用。

她續指,澳門科學館會推出“學生科技教育普及計劃”及“青年科技村”科創人才培養計劃,利用高校、企業資源,共同支援科普教育工作。以及支持社區科普,推出面向社區的人工智能普及計劃,分層次設計面向職業發展需求人士的高階課程、針對一般居民的中階課程,以及基礎課程,尤其針對長者等群體,教授人工智能識別和應用技巧。科學館又將持續推出“AI大講堂”,滿足居民多元化的學習需求;還將積極推動資源下沉至社區,推行外展教育服務計劃,將人工智能設備和教學資源帶入長者公寓、日間中心、社區院舍等,便於長者及殘疾人士更便捷地體驗及學習。同時,科學館創建適合社交媒體平台的小程序,讓居民可隨時隨地輕鬆掌握技能。

柯嵐又指,特區政府將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和澳門發展所需,與粵、港兩地政府、高校和企業攜手,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的籌備和建設,促進產學研一體化。與此同時,配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需要,致力發展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鼓勵“職普融通”模式,鼓勵基礎教育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朝向智慧化、科技化相關專業方向發展。目前,已有中學與內地科技企業開辦智能科學與技術課程,學生完成課程後可獲得高中學歷證書和專業技術資格雙證書。又會持續深化高等院校與企業從課程設計、導師教學、實習實訓、就業等全鏈條參與,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在高等教育方面,特區政府會推動高校開設人工智能相關的學位課程,並在其他課程中加強相關教學內容。同時,推動本澳高等院校藉着國家重點實驗室、設於橫琴的產學研示範基地和研究院等,開展不同領域的創新科研,在集成電路和智慧城市物聯網等領域達到較高水平。未來,特區政府將分階段推進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配合國家發展戰略,透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科技交流等多方面的國際化,打造“國際教育示範區”和“國際科技創新示範區”,助力建設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