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街區改造陷入『千城一面』危機?

2018-12-26

圖為外國遊客在參觀桂林東西巷歷史文化街區。 (香港中通社圖片)

圖為桂林市靈川縣靈田鎮長崗嶺村古建築群。 (香港中通社圖片)

【特稿】【中通社南寧12月25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桂林)

搬離桂林東巷已5年有餘,閑暇時間市民莫小英還是喜歡約上老街坊回到如今的東西巷走走轉轉。

位於桂林市中心的東西巷,是當地明清時代遺留下的唯一一片歷史街巷,緊鄰明代靖江王城。曾是鴻儒商貿雲集往來,達官顯貴棲居之地。

在莫小英的印象中,東巷因年久失修,沿著明城牆私搭亂建嚴重,衛生環境堪憂。經過改造後,如今的東西巷,寬闊整潔。“現在環境雖然變好了,但總覺得少了一些‘煙火’氣。以前的老民宅都變成了商鋪,找不到當年的感覺了。”看著周圍琳琅滿目的土特產、旅遊紀念品、餐飲店,莫小英如是說。

古街不古,不僅是街區老居民的困惑,也讓許多外地遊客審美疲勞。

在剛剛開街的“老南寧•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道路兩側騎樓的花窗、磚雕、牌坊古色古香,街邊雕塑、名人故居、遺址透露出濃厚的人文氣息,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打卡”地。

在上海遊客張芳看來,南寧三街兩巷與南京夫子廟、無錫南長街、北京南鑼鼓巷等并無太大區別。“目前國內的歷史街區除了建築風格有些許差異,引進的業態都大同小異,滿大街的奶茶店、咖啡館、酒吧、餐飲店,賣的紀念品也都差不多。”

在南寧就讀大學的山東人黃劍琳也在朋友圈“吐槽”,稱雲集了各種品牌奶茶店和甜品店的三街兩巷,“氣派古風有餘,地域特色不足”。

近年來,中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各地開始注重對本地區歷史文化的挖掘,以此豐富當地底蘊。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明清老街、唐宮宋城在中國各地如雨後春笋般冒出。特別是當北京大栅欄、上海新天地等時尚消費元素被融入歷史街區的改造項目獲得較好經濟社會效益後,各地打著“文化+”、“旅遊+”旗號的模仿之風更是愈演愈烈。

由於從事導游工作原因,家住桂林市的封小雲常年帶旅行團赴雲南麗江、湖南鳳凰、貴州鎮遠等地。“以前到外地旅遊,總喜歡找找當地的古村落、老街,聽當地人講講這裡的歷史故事。現在恨不得躲得遠遠的,古城老街幾乎都‘長’得一樣,遊客多、消費高、商業味太濃。”

最讓封小雲印象深刻的是,幾天前剛在麗江古城四方街上看到的刻字書簽、姓名作畫等旅遊紀念品,“尋艶遇”逗趣招牌,網紅小店蓋郵戳等攬客方式,到了鳳凰古城、鼓浪嶼又會看到一模一樣的“套路”,“真是哭笑不得,以為自己穿越了”。

“旅遊被認為是從自己待膩了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甘肅遊客禤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我們到了一個城市,就是想看看它與其他地方有什麼不一樣,特色是什麼。“如果我們呆膩的地方跟別人呆膩的地方都一樣,還何必費時費力大老遠跑過來旅遊,不如在家休息”。

當前,中國一些城市對歷史街區的改造較為“粗放”。有的政策上提出保護性開發,修舊如舊,但實際上或大拆大建仿古建築,或將原住民全部遷出,進行大規模商業開發。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袁奇峰建議,歷史街區的改造應該對有較高保護價值的傳統街道、特色建築給予保留與維護。“我們應該在保留原居住模式的基礎上注入文化、商業元素,使老街‘活’起來,擁有自身‘造血’功能,從而讓更多的主體分享到歷史街區改造的紅利。”

此外,為防止“千城一面”的悲劇再現中國鄉村,自2012年起,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6部門已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建議,凡列入上述傳統村落的,應向國家管理部門提出申請,未經批准不能開展旅遊。凡開展旅遊的傳統村落,幹部與管理人員必須經過培訓,學習、掌握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保護規定。

廣西桂學研究會會長潘琦對此表示認同。他說,古村落的出路應該是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開發,在開發中傳承。古建築在修復時應請專家指導,尊重時代特點,盡量保存原有的建築風貌,不能急功近利。“遊客到古村落是為了體驗當地民俗風情,千萬不能在古建築裡享受現代生活,這是對文物的極大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