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足缺投資環境 歐美增長將長期停滯

2013-12-17

美國經濟長期依賴聯儲局的量寬政策支持,儘管被質疑製造經濟泡沫,部分重量級經濟學家近日卻接連開腔,稱在當前低人口增長、低需求、低投資的環境下,即使製造了巨大泡沫,也不足以令總需求過剩。

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沃爾夫(Martin Wolf)在其專欄引述美國前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早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講話,稱高收入經濟體已「很難重返」金融海嘯前的高增長狀態,預期未來長期會受需求疲弱、增長緩慢的問題困擾。薩默斯形容,這是「長期增長停滯」(secular stagnation),就像日本的迷失二十年。

沃爾夫指出,西方一些經濟有蹟象正指向這種停滯的可能。首先,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後的經濟復蘇疲弱,美國第三季經濟規模只是比金融危機前大5.5%。即使實行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相比危機前的趨勢仍然持續下跌。儘管經濟的槓桿作用增強,金融資產及樓價上揚,但都沒出現經濟或通脹快速增長的蹟象。薩默斯稱,就算一個巨大的泡沫,都不足以製造任何過剩的總需求。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認為,薩默斯所指的「長期增長停滯」,背後可能源於人口增長放緩及低投資需求。

沃爾夫指出,現時出現的全球儲蓄過剩,可解讀為「投資缺乏」。儘管借貸容易,固定投資相對於GDP的比例卻出現下降,原因之一是通脹太低,商界在通縮陰影下不願投資。

簡單來說,即使在極其低息的環境下,環球經濟產生的儲蓄,仍多於商界借貸的意欲。儲蓄過剩限制了需求,而這又令投資低迷,意味著供應的增長亦會放緩。這情況在金融海嘯之前已出現,海嘯只是令問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