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球迷與世界盃 年代記憶變遷實錄

2014-06-12

【新華社西安6月11日電】北京時間13日淩晨,世界盃足球賽將在巴西開幕,32強將為大力神盃展開64場鏖戰。從最初廣播裏、黑白電視機裏的世界盃,到如今高清電視、網絡、手機、微博、微信上的世界盃,中國球迷的看球史,就是一部帶有濃重時代烙印的足球運動發展史和社會變遷實錄。

「50後」記憶:廣播、黑白電視和肯佩斯飄逸的長髮

「50後」的西安退休職工張峰自詡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球迷。1978年世界盃決賽,他和一群朋友圍坐在鄰居家9寸的牡丹黑白電視前,觀看了荷蘭與阿根廷隊的決賽。紀念碑球場漫天飛舞的紙屑和肯佩斯飄逸的長髮讓張峰大為震驚,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我第一次在電視上看足球比賽,純粹是湊熱鬧,甚至連足球規則都不太懂。但確實被震撼到了,原來足球這樣令人瘋狂,原來男人也可以留那麼長的頭髮,」張峰說。

1978年,如張峰一般能看到世界盃電視轉播的人鳳毛麟角,在電視還極不普及的年代,大多數人只能通過廣播、報紙來了解賽況。事實上,連這首次對世界盃的轉播,也是中國內地電視臺從香港錄製成片隔夜播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直播。

「60後」記憶:足球啟蒙

1982年,中央電視臺首次對世界盃部分場次進行現場直播,而濟科、蘇格拉底、普拉蒂尼、魯梅尼格等人的精彩表現,讓中國球迷第一次有了球星的概念。

「82年世界盃是中國球迷的啟蒙運動,」「60後」的陜西咸陽人張瑞回憶說,那時電視依舊不夠普及,自己是在一家小旅館裏看了世界盃的重要場次。

對「60後」而言,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有著不可取代的崇高地位。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連過五人的世紀最佳進球、決賽對陣西德隊送出的妙傳幫助布魯查加完成絕殺,都是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我有幸見證了馬拉多納加冕新球王的歷程,而法國與巴西的四分之一決賽,是我記憶中最精彩的世界盃比賽,」張瑞說。

「70後」記憶:意大利之夏

生於1979年的河南洛陽人楊西1990年在父親的影響下第一次看世界盃。開幕式上模特的時裝表演讓他第一次領略到時尚的魅力,而主題曲《意大利之夏》被他認為是迄今為止最經典的世界盃歌曲。

然而經典的歌聲並沒有與經典的比賽相隨。1990年世界盃場均進球數創下歷史最低,場面沉悶,小比分比賽頻出,甚至最後的決賽,西德隊也僅僅在一場悶戰之後憑藉爭議點球奪得冠軍。

4年之後,巴西球星貝貝托進球後的搖籃慶祝動作又一次成為經典,時至今日無數次被後來者效倣。「那是我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足球場上的人性之光,足球是這般充滿愛的運動,」楊西說。

「80後」記憶:中國隊初體驗

多年以後,「80後」的北京白領曹毅依然清晰地記得2002年6月4日下午,上高一的他豎起領口,把耳機藏在衣服裏聽中國隊世界盃首秀時的情景。

他小心翼翼地佯裝聽課,卻又不時為場上局勢喊出聲來,引來教室裏幾聲竊笑。事實上,那天全班偷聽廣播的遠不止他一人,甚至連上課的物理老師也在黑板上寫完一個公式後,忍不住轉身問學生:「你們誰知道現在幾比幾了?」

然而,中國隊的世界盃「初體驗」卻以三戰盡墨、一球未進的成績告終。彼時國足的表現曾引來全國媒體和球迷的口誅筆伐,但12年過去,曹毅卻說,「我無比懷念那個夏天」。

「90及00後」:讓我們重新相聚

2006年世界盃第一次有了網絡直播,論壇、貼吧等web2.0時代的產物讓各地球迷「天涯若比鄰」,看球有了更強的交互性。2010年世界盃開始,微博成為網絡熱點,一場重要比賽時,「刷屏」成為看球一景。

如今,智能手機、pad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微信、微博等即時通訊工具的發展,4G網絡新技術的提速,讓球迷看球有了更多選擇:無須再守著電視機,抱著pad隨時隨地可以看球,還能和全國各地球迷第一時間交流心得,世界盃也成了娛樂、交友、饕餮美食的好時節。

24歲的石遠說:「畢業後我們大學同學各奔東西,身處全國各地,再難聚首,但世界盃讓我們重新相聚。我已在微信上建好看球群,世界盃期間我們可以一起用手機聊球,就像4年前大家一起在宿舍看球時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