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申遺人員:這一刻我們等了8年

2014-06-23

【中新社滄州6月22日電】(中新社記者 陳林)「8年,我們等待了8年,終於有了成果,有種說不出的高興!」河北省大運河聯合申遺辦成員、滄州市文物局執法督查科科長鄭志利2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激動地說。

當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作為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中國大運河包括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和隋唐大運河沿線8個省市27個城市的58個遺產點。河北段全長600多公里,滄州佔了三分之一,是京杭大運河流經城市中里程最長的城市。

鄭志利從小在運河邊長大,他家距運河邊僅有1公里,夥伴們童年河邊戲耍的情景給他留下難忘記憶。「小時候我們經常說運河來水了,那時雖斷航但不算斷流,現在有地方處於斷流狀態,有自然和人為等多方面的原因。」

2006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呼籲將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那一年,我們開始著手準備申遺的前期工作,從大運河文物資源調查開始。」鄭志利表示,保護文化遺產第一步需先摸清家底,有針對性地保護,之後又參與大運河保護規劃工作編製等工作,「這是申遺工作的重要步驟」。

「申遺成功並不代表著一勞永逸,繼續加強對運河的保護責任會更重。」鄭志利說,大運河項目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一個大好事,提昇了國家的文化遺產影響力,讓運河文脈不斷流。現在他們每月都要對文化遺產進行監測、巡查。

據瞭解,京杭大運河河北段是申遺的重要一環,迄今為止該段運河的流向與河道基本沒變,擁有較為完整的人工河道和堤防體系,有力展示出北方運河的特色。

「申遺拯救了大運河。」長期關注大運河的媒體記者申曉飛說,去年他曾歷時3個月走遍河北段,切實感受到運河文化的豐富。「但其流域長、橫跨區域多,整體保護和研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