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40624號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
台北故宮文物赴日風波 日媒秉持「一中」原則冷處理
2014-06-24
【香港中通社6月23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禾山)台北故宮博物院出借翠玉白菜等國寶館藏赴日展覽,因不滿部分宣傳海報少了「國立」兩字而鬧出不惜撤展的抗議風波。對此,尊重「一個中國」原則的日本主流媒體多採冷處理方式,對爭端不作報道。參與協辦展覽的《讀賣新聞》更發布聲明,強調該報並非這項展覽的簽約方,沒有違約的責任;在報道台灣相關新聞的名稱問題上,是根據報社的編輯政策而定。
根據日本藝文界的慣例,舉辦大型藝文展覽會時,博物館或美術館會與媒體合辦,將財務、宣傳部分交給媒體,館方則專注於展品保存、運送與展示等業務。此次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在東京的展出是由東京國立博物館主辦,多家日本媒體包括《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產經新聞》、《每日新聞》、《東京新聞》、《富士電視台》和NHK出資協辦,5月以來出現在東京博物館區以外的「台北 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展」版本文宣海報,就是由日本媒體組成的借展應援團製作。
自1972年日本與中國建交後,日本媒體尊重「一個中國」原則,在報道上一向避免使用「台灣政府」、「中華民國」等敏感字眼,這是日本媒體慣用的編輯方針。而日媒對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不用「國立」兩字,據稱早在8個月前已定案。曾是《朝日新聞》駐台特派記者的野島剛,去年10月曾撰文指出,協辦台北故宮文物展的日本媒體往往會以報道與公告分開使用不同名稱的微妙手段,處理「國立」兩字,因日本媒體有著「不會使用承認台灣為一個國家的措辭」的業內潛規則。
去年10月17日,贊助這次展覽的《讀賣新聞》和《產經新聞》就已刊登「拒絕聲明」,指出「有關故宮博物院展覽會的正式名稱記載是由東京國立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日華議員懇談會決定,有關台灣的報道本報編輯方針不變。」
《朝日新聞》雖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做為活動正式名稱,但在新聞報道中仍使用「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灣駐日人員其實對此早已心知肚明,日前向台媒表示,據他所知,日本媒體對是否採用「國立」這個字眼,有自己的立場,對正式的展覽會名稱就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展」,但在報道下方會說明「這不是本社的立場」、「本社的編輯方針一直都沒有改變」。而他們對兩岸的故宮博物院,一向都是用「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來區分。
因此,這次「神品至寶展」在開幕前夕才鬧出台灣抗議海報文宣用字,日本媒體集體予以冷處理,19日台灣對已經運抵東京的翠玉白菜臨時叫停開箱儀式,當天只有《時事新聞》及《共同通信社》兩家通訊社報道,20日親台的《產經新聞》以小篇幅處理;21日深夜台北方面宣佈周美青暫緩訪日、威脅撤展,22日只有共同社與產經新聞網路版刊出,退出贊助的《日本經濟新聞》直到晚上9點半才在網路引用共同社的稿件。
如今這場風波雖以東京博物館同意修改海報文宣字樣而落幕,但台灣政界人物也質疑,爭了「國立」兩字就能提升台日兩地的政治關係嗎?以國寶出借就能進一步換取「外交承認」嗎?他的判斷是「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