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城區 鼓浪嶼 聽我喃喃

2014-07-21

福建省廈門市對面的小島,在內地早已負盛名,被稱謂“海上花園”,在旅遊熱的上世紀末,已經是國人旅遊熱點,節日長期擁擠竟有十多萬遊客,而這個小島只有兩萬多居民,可見盛況!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於2005年10月份(總第540期)選美中國特輯,選了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第一名廈門鼓浪嶼,形容聽罷琴聲聽濤聲﹔第二名蘇州老城,現代化包圍的古老﹔第三名澳門歷史城區,西方文化由此登陸﹔第四名青島八大關,殖民地留下的風情﹔第五名北京什剎海地區,臨近中南海的時尚。

鼓浪嶼還有一個別名,有音樂之島的美稱。島上音樂人才輩出,中國第一位女鋼琴家周淑安,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李嘉祿,男中音歌唱家林俊卿,鋼琴演奏家殷承宗、許裴平、許裴星、殷承基,以及旅美鋼琴演奏新星許興艾等都是鼓浪嶼人。

鼓浪嶼只有1.91平方公里。唐宋時稱“圓沙洲”、“圓洲仔”,因小島呈橢圓形,四周遍佈沙灘,有漁民出海捕魚遇風,避風浪暫居小島,迄明代漁民聚居越多。 又因小島西南海灘屹立一塊巨石,中間有個石洞,潮漲潮落,海浪拍石,發出冬冬聲響,儼如擊鼓,人們稱它“鼓浪石”,明萬曆元年(1573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遊島,在日光岩摩崖鐫下“鼓浪洞天”,經名人一題,之後便正名為“鼓浪嶼”。

鴉片戰爭後,鼓浪嶼被英軍佔領5年,之後簽訂南京條約(1834年),廈門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由於清朝腐敗無能,1902年竟與英、法、日、德、美等10國領事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而成為洋人聚居之地,童稚時,島上人都稱是“萬國租界”。

09年11月我又踏上回鄉路,是多年願望成真,鼓浪嶼是我生長地,可謂第二故鄉,這裡埋著歡笑與苦澀的過往,而今80多歲耄耋老翁,重臨夢寐的故土,心情萬千,回鄉致炳森兄短訊:“廈門會展中心那區域的發展不讓於澳門新口岸一帶,在鼓浪嶼走遍大街小巷,童年的記憶都依稀記不起,孩童的過往恍如隔世,看呆坐一群老人,如我無走出廈門,如眼前呆坐終此一生,滿懷欷歔”。

鼓浪嶼區區長程建明,在他寫的“鼓浪嶼:現實一夢境”文中“……假如你在鼓浪嶼的路上,請放輕腳步,因你正走進一個真實的故事裡,你眼前的礁石,也許是林巧稚(我國現代婦科醫學奠基人)幼時描繪理想的依偎,你腳下的曲巷,也許是馬約翰(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席)晨練、 魯迅約會的小路,你在沿坡西築的石級上駐足,也許還能聽到小年殷承宗(鋼琴演奏家)留下的琴聲……”閩海雄風的巨石鐫刻鄭成功練水石雄壯的畫面……。

踏在故土道路上找尋孩童留下的腳毛,白髮老人一步一感嘆,伴我的小學同學大我兩歲的楊升任兄,沒有他做嚮導,我可難走遍小島,而今兩老人攜手漫步在過往童稚的時光中,互訴衷腸,各有不同而非舒暢的歷程,而是黃昏暗淡的歲月。

很多難以言宣,又似冥冥中有所注定碌碌一生,似夢似幻。 我總緊記楊升任兄在我退學在家照顧臥床病父,他時時來看我,那時童稚少年默默無語,卻盡露心意,之後他回內地,勝利後雖偶有相見,但各為生活奔走,一閃40年我返鄉在漳州姐夫家,他由工作處連城紙廠返廈,路經相會,兩人都已滿臉歲月,而今又閱26年,雖其中數度相晤,但各處一方,這份情誼緊繫於今,沒有他我回到頻念童稚的第二故鄉,可也無落腳處,但相對唯諸多感嘆!

(一) 黄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