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40819號
2014年08月19日
星期二
中國人健身打造 就地發明智慧
2014-08-19
【新華社哈爾濱8月17日電】在中國許多城鎮,便利的塑膠跑道與健身器械並不能覆蓋到家家戶戶,但這卻絲毫沒有阻擋國人健身的步伐,「發明」與「就地取材」成為國人智慧健身的代名詞。
小足球上連接根帶子,帶子從中段分為兩股,兩手拉著進行踢球動作……這是高錫庚的專利發明——可樂球。在黑龍江省雞西市,這樣一個在中國其他地市並不常見的運動,如今成了那裏黃昏時分的主流。
57歲的雞西市民那欣,是一名球齡3年的退休母親。一個週末黃昏,在雞西市明園駕校廣場,她正組織來自各社區的可樂球愛好者進行鍛鍊。
向身體一側輕踢皮球,再用手將皮球拉回,固定在前方,轉身帶球一起轉動……幾百名愛好者動作整齊劃一,極富美感。「這個運動能更好地鍛鍊協調性,對老年人身體尤其好,我們這裡最大的都79歲了!」那欣說。雞西市體育局副局長馬華介紹,可樂球結合了自主控制運動、人與球互動性運動的特點,是非常難得的,目前雞西市已有2000多名可樂球愛好者。
「其實除了皮球和繩子,我們只需要一個廣場,再放點音樂。」可樂球愛好者鄒史明說。的確,由於豐富的校園健身設施相對封閉,而以低廉成本進入健身房或是擁有便利的塑膠跑道對於當前國人來說,還很難實現,即便是林立城市街頭的各種大型體育館,也往往是在有限時間內對外經營,或者乾脆作為運動員專業訓練所用。
但是依靠平地進行「就地取材」,卻讓中國幾乎每個城鎮,都擁有了廣場運動文化。
每到黃昏,在哈爾濱、北京等城市或是鄉鎮村屯……幾乎每一個廣場上都有健身人群的聚集,他們或是跳舞、扭秧歌,或是跟隨音樂齊步走,「我從未見過,這很壯觀!」澳大利亞遊客亞當‧瓊斯在哈爾濱南崗區政府廣場上感嘆道。
只有4.3萬人口的黑龍江八五六農場夏夜,雙老活動中心廣場上燈火通明人頭攢動。節奏輕快的音樂從人群中傳出,徐靜與幾十名農場職工在人們的讚嘆聲中跟著節奏前後跳步,擺動手臂,動作雖然簡單重復,卻能吸引路人不由自主跟隨擺動。
「現在人工作壓力大,朋友少,跳舞既可以釋放壓力,還能得到隊友間的關心,帶給人溫暖。」徐靜說,她的隊伍最多時有400多人。
雖然是自發組織的運動,但健身隊伍仍有嚴格的紀律,動作做錯有時也會讓徐靜發些小脾氣。「人們在旁邊看著,這有時也是一種集體面貌。」在哈爾濱跳廣場舞8年的蘇斌解釋道。
「但我感覺廣場數量還是不夠,應該再多些,而且離居民樓太近也會擾民。」徐靜說。雖然農場只有4萬多人,但這個看起來有2個足球場大小的廣場,依舊被鍛鍊的人們所填滿。不過沒關係,即便只有一條步道,也難不倒想要鍛鍊的中國人。
在齊齊哈爾勞動湖畔,從高處俯看會發現幾塊整齊的方陣快速移動,好像軍隊快步行軍。節奏感極強的音樂從遠處傳來,散步的人回頭看時,幾十名踏著相同腳步健步如飛的人群已經走在了自己前面。
這叫健步走,組織者會在排頭,腰係小喇叭,沒有口號,帶著隊伍前行。「這個很累,別看是走,但是堅持5公里、10公里不容易。」市民韓爽走了1年,體重硬是不知不覺少了20斤。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後,每年8月8日被定為全民健身日,在剛剛過去的這個節日,每個省都有自己的大規模群體健身活動,而步入21世紀後,各項有關開展全民健身的條例也相繼出臺。
儘管目前許多工作依舊有完善空間,但熱愛運動的中國人卻用智慧創造健身條件,從未停止健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