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經濟超美國 中國專家:核算過程有誇張成分

2014-09-30

【香港中通社9月29日電】「按照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中國的經濟總量29日將超過美國,正式成為世界第一。」《瑞典日報》27日的這一報道在中國網絡上引發不少議論,但西方主流媒體幾乎沒有予以關注。關於中國經濟總量何時超過美國,近年來有過太多預測,但具體到9月29日著實讓人嚇了一跳。北京《環球時報》29日稱,其記者採訪的兩位中國學者都認為,這一報道有誇張成分,意義不大。

《瑞典日報》27日在第8版(國際版)報道稱,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29日世界經濟權力將出現轉變,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經濟實力將增強政治影響力。「中國在13年前超過了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4年前,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根據世界銀行在GDP項目的預計,29日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國。」文章引述瑞典北歐斯安銀行經濟部門主任羅伯特-博格奎斯特的話稱,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標准衡量各國經濟總量,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購買力水平計算。如果以名義GDP算法,中國在幾年內能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報道稱,美國1872年成為世界最大經濟國,140多年後,美國將被中國代替。但從歷史長河中看,從14世紀開始的300多年里,中國也曾是世界最大經濟體。

據《環球時報》稱,目前,國際上很多金融機構和組織認為採用購買力平價計算似乎更具公平性,因為用購買力平價來核算一國的經濟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市場匯率波動的影響。但這種公平性也是相對的,中國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室主任張建平受訪表示,即使按照購買力平價進行計算,影響價格的諸多因素也是非常複雜的,核算體系中所選取的指標也有差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有很大不同。而且,無論是按購買力平價還是按現價計算的GDP,就算結果顯示中國GDP超過美國了,那也很正常,因為中國的人口比美國要多4倍,經濟總需求的規模之大是不容忽視的。然而,一旦計算人均GDP,就會發現中國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10左右,是遠遠落後的。再者,美國是創新型經濟的代表,自由市場經濟引領著全球高科技的發展,中國則剛剛處於轉型之中,由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創新驅動型轉變,與美國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外媒的一份報告就盲目樂觀。

中國人民大學對外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東升也表示,西方選用購買力平價這一算法,看似公平,但在核算過程中有誇張的成分,其實是在製造新聞。目前學界對於人民幣是否被高估尚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用哪種算法,GDP反映的只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量信息而非存量,它并不能真正代表財富的多少。我們能從GDP中看出這一年內這里發生了多少經濟活動,但經濟活動的獲利者是誰呢?GDP無法反映。翟東升分析稱,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顯示的是中國經濟規模,但中國人民的幸福指數并沒有被測算,因為中國工人辛苦創造出來的利潤很多是流入美國人的錢包的,從這個角度來講,西方所統計的顯示經濟實力的數據,現實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