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鰓巷行人天橋啟用創造安全過路環境

2014-10-13

配合「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實踐總體交通規劃藍圖,提倡低碳綠色出行,政府近年致力創造無障礙步行環境,務求透過各種自動或非自動步行系統,方便居民步行往返,總體改善本澳出行和交通環境。其中,連接魚鰓巷與工聯大廈(即工人康樂館原址)的行人天橋已於日前開放公眾使用,這是繼河邊新街行人天橋後,內港下環一帶第二組行人天橋。

選點配合交通情況地區需要

魚鰓巷行人天橋橫跨路面的部分長約20米、寬2.5米,橋下淨高5.6米,西端連接魚鰓巷口,東端設於工聯大廈內。

過去,內港沙梨頭海邊街一帶交通繁忙、路窄車多,且欠缺立體行人過路設施,居民出行較為不便。為回應居民訴求,提供一個安全出行環境,政府經過研究,年前決定在沙梨頭海邊街一帶選址興建行人天橋,考慮到魚鰓巷口較為寬闊,附近一直是沙梨頭區居民的中心街區,酒樓食肆、商舖及小販攤檔較集中,形成較多人流,又因位處交通繁忙路段車流急速,經常出現人車爭路情況,基於種種因素,政府決定將魚鰓巷口作為天橋西端落腳點。

該落腳點利用魚鰓巷原停車空間,保留寬4米的行車道,維持路段如常通車,並會在落腳點上落設施與周邊大廈之間安裝欄柵設施,以保障大廈住戶的家居生活不受干擾之餘,也確保有足夠的採光和通風。

東端落腳點設於工聯大廈內

至於東端落腳點,由於無條件佔用已經狹窄的行車道及行人道,亦須顧及天橋使用者安全,綜合考慮各種方案,最理想是能夠利用對面重建的工聯大廈一部分空間,建造行人天橋的附屬部分,這樣既不須佔用路面,亦可將天橋出入口設置於更安全的位置。經與工會聯合總會溝通並取得其同意配合下,天橋的上落設施會設置於工聯大廈內部,當大廈不對外開放時,有關上落設施仍能繼續獨立運作,開放予公眾使用。

魚鰓巷行人天橋配備樓梯、扶手電梯、升降機、導盲設施及閉路電視等設施,而為避免受水浸影響,天橋的扶手電梯入口處地台已適度升高,升降機並會在遇水浸時自動升高至橋面層。

政府相信,魚鰓巷行人天橋的啟用,將有助改善該區人車爭路的情況,創造安全、舒適及無障礙的過路環境。

(由土地工務運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