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41103號

2014年11月03日

星期一

熊貓不宜澳門居

2014-11-03

天堂沒有原發性腎衰竭!大熊貓「心心」終於可以愉快地生活了!中央政府送給澳門的大熊貓「心心」在六月二十二日晚上搶救無效死亡,留下了同伴大熊貓「開開」和廣大市民!「國寶」落戶「蓮花寶地」不足四年,更未滿六歲。聽說,在動物園或保護中心飼養的大熊貓,可存活三十年,甚至更長!

「心心」離世翌日,行政長官崔世安表明,希望可以申請多一隻大熊貓,他相信廣大市民也有同樣的希望,更相信中央政府不會責怪。他又宣稱,很年輕的「心心」已是澳門的好朋友,對牠突然死亡感到十分傷感。

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博士指出,在生態學上,有一種保護動物的方法是異地保育。最終的目的是讓牠們回歸大自然,增加野生動物的數量,另一目的是分散風險,讓其基因可以流傳下去,例如:大熊貓太集中在四川生活,若當地發生生態大災難,大熊貓便可能滅種。

然而,澳門的環境是不適合異地保育大熊貓的,因為,大熊貓較適合居住在四川山區較低溫的地方,然而,澳門炎熱、潮濕的氣候是牠們不能適應的。「現在你見到澳門的大熊貓,終日留在室內!」陳俊明指出,單是三百六十五日維持熊貓館衡溫,涉及的電力既花費大筆金錢,更消耗龐大的地球資源。

就算,牠們在冬季也可在戶外活動,但是,周邊的污染越來越多,例如:興建高樓所引起的粉塵和噪音等。陳俊明補充,大熊貓是對聲音很敏感的動物。十五年前,他在北京動物園大熊貓館實習,相當理解大熊貓的習性。

陳俊明表示,在澳門飼大熊貓投入龐大資源,環保生態意義卻是不大的。餘下小小的意義,或許是以大熊貓為引入點,推廣生態環境教育。不過,他始終認為,若有其他珍稀動物,其生活的環境與澳門相近,可達到異地保育目的,這才是本澳的首選,例如:火烈鳥。

陳俊明:大熊貓不適宜在澳飼養

贈送大熊貓超出異地保育的意義,也存在政治意義。陳俊明坦言:「不理會政治立場,大熊貓是不適宜在澳門飼養的。」究竟,澳門要否再飼養大熊貓,例如:向中央政府申請多一隻?「身為環保人士,感到很矛盾!我覺得最好是送走牠 (開開)!」陳俊明也表示,市民或有不同感受,惟有交給公眾決定。

對於政府從外地輸入小熊貓,陳俊明是反對的,原因與大熊貓的相同。他說:「是否需要這麼好大喜功去公告澳門做了甚麼豐功偉業?其實是不需要的。『心心』死了的確很可惜,但是,我們可反思真正的保育是甚麼。我們是否給牠一個室內空間,就是對牠好呢?」

其實,大熊貓和小熊貓等落戶澳門,會否是反面教材?陳俊明相信,若小朋友知道熊貓不適宜在澳門戶外生活,只能終日留在室內有限的空間,他們可能覺得很無奈。

陳俊明也批評,外地的動物園不恰當地飼養捕捉回來的北極熊,牠們不單很骯髒,更出現脫毛的情況,兒子見後不禁說:「爸爸,牠們很慘!為何牠們被捕進動物園?」他指出,外地早已有團體倡導「動物園動物福利」,也有國際公約規管動物園。

是娛樂還是保育?

他認為,公眾要反思,動物園的設立應是娛樂或是真正保育。歐洲已有民眾不贊成建立動物園,或者,要求動物園的動物應是實驗室繁殖出來的,不是捕捉回來的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