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41107號

2014年11月07日

星期五

中國再次強調『發展』的多重含義

2014-11-07

【新華社北京電】(記者李鯤 李雲路 孟含琪)『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打好發展‘持久戰’。』——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日前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再次重申『發展』之於中國的重要性,引起輿論關注。

分析人士認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為第一要務、經濟建設為中心、戰略機遇期、合理速度、提質增效、改善民生……在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下,李克強總理的通篇講話賦予『發展』更加全面的含義。

本月初,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0月份製造業PMI為50.8%,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有分析認為這是中國經濟復蘇動力減弱的表現。海內外研究機構紛紛調低對中國全年經濟增速的預期,認為有可能跌破7.3%。

中國官方則表示,在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國內矛盾困難增多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依然處於總體平穩的運行狀態。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全年仍會在7.5%左右的合理區間,同時不乏結構調整和民生改善等亮點。

此間接受採訪的專家認為,李克強總理在中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之時重新強調經濟的發展,既體現了發展是中國政府一以貫之的治國方略,也蘊含著打造升級版的全新內容。

『無論是改革還是穩定,其最終目標都是發展,但在不同時期,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對中國來講應該有不同的側重點。』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說。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的運行軌跡從未偏離過發展的航標。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下,只有發展,才能為進一步推進改革打好基礎、留足空間。

當前,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帶來的準入門檻降低極大地調動全社會創業興業的熱情,與之相伴的是中國的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

上半年,新登記註冊服務業企業增幅達70%以上,第三產業增速和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領先地位,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製造業增長均快於工業整體增長。

因此談到發展,李克強強調,根本的還是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範劍平認為,儘管降息降準、放鬆銀根等對促進經濟增長能夠起到作用,但總理的講話切中了中國經濟出現下滑的要害。

『企業行政審批‘瘦身’還需進一步提速,才能真正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目標。』他說。

在中國,發展是不變的目標,更是一個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正如李克強在講話中指出的,『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必須著眼提質增效,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打造升級版』。

李克強指出,發展不僅要保持合理的速度、繼續做大,更要提高品質效益、著力做強,說到底就是要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準邁進。

一切的發展其最終落腳點依然是改善民生。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最令國人驕傲和世界矚目的就是民生的巨大改善。亦如李克強強調的:『我們最在乎的是發展背後的民生。』

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中國確立的這五大責任目標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只有民生問題解決好了,才可以化解當前儲蓄和投資過多的問題,進而推動結構的優化。

當前,中國的消費結構正在升級,住房、汽車、旅遊、健康等方面的新消費點不斷出現,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反過來又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之間已經形成相互促進、互為條件的良性迴圈關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因此,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是保障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