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愛國愛澳教育 青年團體有撐有唔撐

2015-03-14

【本報訊】和諧小城要加強青年「國民教育」近日惹起熱議,不同青年團體昨也發表看法。建制背景濃厚的學聯和新青協認同要加強,全社會應通力合作做好愛國教育,延續「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不時走上街頭的青動則表明反對,批評此舉是要滲透「愛國愛澳」意識、制造和諧假象,強調教育不應與政治掛上鉤。

學聯:不少青年望深入了解國家

學聯發出有關理事長梁子豪、題為「學聯籲加強青少年國民身份認同」的新聞稿。梁在文中表示,現時不少青少年在回歸時年紀尚小甚至仍未出生,對回歸和祖國認識不深入,故學校、社會有需要對此加強,建立客觀、立體、系統性的「國民教育」,助青少年更全面地認識國情,增強民族認同感。

梁子豪不諱言,隨大陸與澳關係越趨密切,不少青少期望更深入了解國家各方面,但現時卻未有系統化方式讓他們去接觸國情,不同學校的「國民教育」層次和側重點有所不同,社會又對此重視程度普遍不足,致使青少年對於國家的認識更多是傾向從互聯網吸收。

網絡資訊令青少年國民身份混亂

然而,互聯網資訊良莠不齊,青少年難以分析資訊真確性,影響他們對國家全面客觀認識,更使其對國民身份感到混亂,因此「愛國教育」不但是學校的事,更是整個社會的事,政府、學校及社會各界必須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建立良好的「國民教育」體系來。

梁建議,政府考慮推行客觀、全面、立體的「國民教育」,以先導形式由學校自行參與,並與內地教育部門組專家學者制定相關教材,為相關教師提供適當培訓,確保具備能力引導學生思考,逐步為青少年建立客觀分析思維。社團也要協助營造尊重傳統、鼓勵認識國家文化的環境,才更有效推動「國民教育」、增強民族的認同感。

新青協:加強國民教育堂堂正正不忌諱

新青協會長羅奕龍受訪時表示,作為中國人去了解自己祖國和歷史文化絕對應該堂堂正正,不應有任何忌諱,而「國民教育」亦應全社會參與,多方面開展。他也鼓勵青少年通過實地體驗去了解國情,能加強國民身分的認同是好事,若有另外的想法亦應尊重,但不能夠將之視為洪水猛獸。

青動:中聯辦主任言論混淆視聽

另一個青年團體青年動力則發表反對「國民教育」聲明,強調教育青年探索世界的一扇門,賦予其明辯是非、破舊立新的獨立思維,非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不應與政治政策、權力鬥爭掛鉤,而是建基於良知與正義。

對於中聯辦主任李剛稱在台太陽花學運、澳反離補法及港佔中事件後澳青年國民身份認同感由九成跌至一半等的言論,青動認為上述運動是當權者行政失當、漠視民意造成後果,將責任諉過於捍衛公民權利自由,並藉以加強教育滲透「愛國愛澳」意識,規範青年人言論與行動自由,製造社會和諧假象是混淆視聽的做法,實不能接受。

憂政府威迫利誘學校用國民教材

青動又指,教青局早於○七年編寫人教版《品德與公民》引起社會很大的爭議,而七澳區人大今建議編書方案只舊酒新瓶,在文化差異下聯合編寫不等於切合本澳實際需要,雖校方也有權自行選擇教材,惟大多都接受教青局資助,擔心當局會以撥款威迫利誘學校使用。

他們又批評,七人大提出優先汲納澳學生參與大型活動、扶持澳青年到內地創業等意見,只是以客觀條件換取身份認同,真正對國家、文化的了解應從歷史、語言等科目去認識國家內涵,而非表面化的強大國力與地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