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探討空氣質素問題

2015-03-28

【特訊】2015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2015MIECF)昨日舉行第二天活動,其中綠色論壇共舉行了4個論壇環節及1個研討會,與會者就空氣質素的相關問題發表演講及討論,並認為論壇對探討全球空氣質素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

昨日的綠色論壇各環節的主題包括“運籌帷幄減緩氣候變化-創新政策和技術”、“城市清新空氣-經驗分享和未來軌跡”、“綠色化工論壇-標準助力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以及“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博士特別專訪環節”和“泛珠三角區域環節-泛珠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及治理技術圓桌會議”。

其中“城市清新空氣-經驗分享和未來軌跡”環節主要是展示城市在制定良好空氣質量標準的成功案例,以及在不影響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減少空氣污染和排放的關鍵解決方案。該論壇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教授作專題發言,講解國家處理空氣污染的工作。並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金惠作論壇主持,其他講者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環境技術指導處處長馮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大倫敦市政府空氣質量經理Elliot Treharne,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空氣政策)何德賢,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Jason Blake Cohen。

與會者分析減緩氣候變化的各種策略,其中包括:推動創新、技術轉移、扶持政策和策略;展示選擇減排政策的系統性影響;培育有利條件,將主流減排問題的顧慮轉為可持續發展策略。與會者指出,澳門需要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各種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持續監測和資料搜集工作,以建立完整的資料庫,為未來有關報告、研究項目和政策制定提供充足可信的資料來源。同時,針對澳門的脆弱性領域,提出科學的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定期評估並適時作出調整和完善。強化現有的自然災害預警和緊急應變機制,以應對因氣候變化可能加劇的極端和惡劣天氣事件、水資源短缺問題等,將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適應對策,納入到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高城市整體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前挪威首相、曾主持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通稱“布倫特蘭委員會”、聯合國氣候變化特使、世界衛生組織(WHO)前任總幹事、被公認為可持續發展“母親”的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博士(Gro Harlem Brundtland)的專訪環節由澳門大學校長趙偉主持。

一連兩天的綠色論壇合共舉行了6個論壇環節及1個研討會。50多位來自中國、英國、法國、挪威、葡萄牙、瑞士、新加坡、中國香港及中國澳門的環保專家、環保跨國企業領袖及區域政策制定者將圍繞“空氣質素”的各項熱門議題發表演講,與會者均表示論壇對探討全球空氣質素的各類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