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遺光環 覺醒澳人保育意識
2015-07-13
世遺很重要的一點是,影響了整代澳門人對澳門這片土地的認同。林翊捷說,過去市民對這些名勝古蹟多視之為一個標誌、旅遊點,主作用就是吸引旅客來帶動經濟,可謂「冇咩感覺」、「感情唔深厚」。
正正是世遺這個名號提醒了澳門人,保護這些歷史建築非只這樣,是有全世界認同,這個焦點與光榮,令澳門人對澳門這部份的認同有莫大助益。林翊捷笑言,在取得世遺榮譽之時,澳門人可謂莫明奇妙地為此高興了幾天。
這份認同,後來與經濟發展產生矛盾,導致○六年的護塔運動出現,這次抗爭對本澳不論是保育還是規劃,都起著一個里程碑式的正面影響,大大加快了《文化遺產保護法》與《城市規劃法》等制度建設的步伐。
歷史城區保護管理計劃還未見
由○六年護塔運動,到今年出現漁人碼頭發展影響景觀爭議,李凱欣認為,兩件事件性質、地理位置不同,但同樣證明,對世遺之保護,需要做、能夠做的空間依然還是有好多好多,當中延宕十年還未出台的《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就是很顯著之一。
因為世遺,小城最終還是有了一套保護世遺和周邊空間的規劃和標準,但問題是,現行的是用一個一個終日被人掛在嘴邊,是保育與發展一個所謂平衡的標準,李凱欣覺得,若世遺很重要的話,這些保護就須要更加嚴格要求才是。
世遺旅客超負荷要限制
澳門城區狹小,要同時應付大量遊客和高密度人口,就需要有取捨,李凱欣認為,這更一定要對世遺建築物和周邊緩衝區進行更嚴格規劃控制,並要積極思考控制旅客數量的問題,因當前世遺區實已超負荷,這只要到大三巴看看就毋容置疑。
世遺澳門歷史城區並非是單幢建築,而是串連廣場與街道在內的建築群,但當中一些風貌是會慢慢走樣,最典型的莫過是議事亭前地,那已成為面向旅客的商業區,與七、八十年代不一樣。
李凱欣補充,有需要更多從城市設計方面的思考,當中部分必然要體現在保護管理計劃內,如商業招牌的控制,如何令城市街區風貌較統一和協調,這也只能靠計劃去規管,故其迫切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