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50817號
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
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腦發育競爭機制
2015-08-17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研究所於翔研究組發現,幼兒至青少年時期,大腦感覺皮層和運動皮層神經網絡的發育性修剪遵循競爭的原則——贏者獲得更多的資源、敗者接受被修剪或消退的懲罰,並且這一發育性修剪的過程賴於外部的感覺刺激。因此,在這一時期,給予足夠的感覺刺激和運動訓練對於跳舞、踢球、彈鋼琴等感覺運動類腦功能的開發尤為重要。相關研究成果7日線上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細胞》。
人類大腦由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它們彼此連接、形成龐大的神經網絡,並最終調整人們的感覺、運動、記憶與情感。人類能夠通過學習和訓練獲得一些技能,如學語言、騎自行車或彈鋼琴,但是,這些技能的學習也會有一定的“敏感期”,即在敏感期內學習會更快掌握;如果錯過了敏感期,學習的效果則會顯著下降,甚至根本學不會。這背後的奧秘就是“神經環路的修剪過程”。
前人研究證實,“神經環路的修剪過程”對於人腦的正常工作至關重要,例如在孤獨症、精神分裂症等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中,科學家們都發現了神經環路修剪異常的現象。
那麼,到底是什么機制調控了神經環路的修剪過程?於翔研究組發現,在青春期神經環路精確化的過程中,有一類關鍵且有限的分子資源。對於這些稀少的“寶貝”,神經元上突起的“樹突棘”會展開“奮力拼搶”。一旦某個“樹突棘”贏得了微弱優勢,有限分子資源就會不斷積累在獲勝者周圍,並給予正向反饋,而失敗者只能面臨被修剪的命運。
新研究表明,“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不僅存在於社會學領域,神經科學領域同樣存在。神經系統對有限分子資源的競爭能確保使用頻率較高、輸入較強的環路連接優先被保留、強化,而使用頻率低、輸入較弱的連接則直接被去除。只有神經系統資源得到最優分配,神經環路連接才能更加精準。
於翔建議,“大腦潛能開發”需要遵循大腦發育的自然規律。人類大腦皮層感覺運動區的“敏感期”處在發育的早期,在幼年期和青少年期適當增加感覺和運動刺激,有助於相關能力的開發;而記憶、思維、情感等高級認知功能相關的腦區,例如前額葉皮層和海馬體,其可塑性可以保持相對較長的時間,對其相關能力的培養,不能急在一時。 新華社(記者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