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保生大帝文化節 兩岸上萬名信眾參加

2016-05-16

【新華社廈門5月15日電】(記者付敏)15日上午,來自兩岸的近50個表演方陣、上萬名信眾匯聚廈門,共同參加廈門海滄滄江三都瑞青宮一年一度的保生大帝聖駕巡安文化節。

始建於南宋乾道年間的滄江三都瑞青宮供奉著廈門唯一一尊黑臉保生大帝。清朝時,不少當地民眾漂洋過海到台灣,隨之請去了瑞青宮保生大帝的香火,令瑞青宮成為不少台灣保生大帝宮廟的祖廟。

在今年的巡安活動中,蜈蚣閣、泉州王宮拍胸舞、泉州彩婆隊、泉州高蹺陣、同安車鼓弄等國家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登場亮相。此外,來自廣東的國家非物質遺產英歌舞以及廣東醒獅團也作為特別邀請團隊前來助陣。

金門的黃蘇源是第三年來廈門參加巡安文化節。“拍胸舞、大鼓涼傘、大搖人、驢子探親、踩高蹺等表演非常精彩,場面很宏大。”黃蘇源說,“感覺很親切、熟悉,金門也有很多瑞青宮保生大帝的分靈廟。”

據介紹,在瑞青宮內,還留有一篇出自清代著名文人呂世宜之手的刻石碑記。祖籍金門、生長於廈門的呂世宜,曾在台灣板橋林家任教二十年,被譽為台灣金石學宗師和“圖書館之父”。這篇碑記,是他遺文中唯一一篇涉及保生慈濟文化的碑記。

廈門文史研究專家洪卜仁表示,瑞青宮歷史悠久,傳承文化的同時還聯繫著兩岸民眾的感情。

“明末以來,海滄大量的林氏裔孫遷徙到台灣,並在台灣建立了多處瑞青宮保生大帝分靈廟。”洪卜仁說,“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批一批的台灣香客前來瑞青宮祈求平安,宮廟內還保存著他們贈送的花瓶、書籍以及書法作品。”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教授陳小衝表示,民俗文化和民間信仰是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閩臺文化淵源深厚。這樣民間交流活動為兩岸民眾追尋歷史文化根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