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評核為主有隱憂

2016-11-28

【本報訊】教青局現正就《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學生評核制度》進行公開諮詢,其中一個重點是中、小、學前教育將以形成性評核 (觀察、提問、課業等) 為主,改變現時的學校則普遍以總結性評核 (紙筆測試、口述、實作等) 為主導。在昨早的「澳門論壇」中,有市民擔心,將來以形成性評核為主,學生將缺乏能力應對進入大專和公職的筆試。

教育暨青年局副局長老柏生指出,大專院校的四校聯考與學校 (中、小學,甚至學前教育) 的學生評核,性質上大有不同。四校聯考是一種分配性、篩選性、安置性的評核,學校的日常評核是收集學生的學習訊息,讓教師知道學生有甚麼不足,從而協助學生達致學習成功。他坦言:斷不能讓未來的大學入學試、入職試成為指揮棒去改變多元教學模式、去過度操練學生應考筆試。

台下有市民提出,現時,學界主要透過筆試來評核學生,就算教師對某一學生沒有好感,都必需按照客觀的標準評分。他擔心,將來實施形成性評核後,教師的觀感影響學生的評分。青洲小學校長張捷回應,形成性評核很多是建基於教師的觀察,甚至涉及學生的情感、態度,是否需要用分數來表達呢?會否用描述來表達更適當呢?

一名市民在台下發言時稱:「我覺得這個諮詢完全沒有反對聲音,很不合理。」事實上,台上嘉賓全都贊成今次諮詢方向,沒有明確、仔細提出有何問題。當中,天主教學校職會理事胡漢賢稱:「對於政府良好的願景,推動學生評核方式的多元化,聯會基本上是認同的。」從事教育近五十年的胡漢賢今天提出,分數的高低,不能夠正確反映學生真正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