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教育會考察港珠澳大橋

2017-03-28

【特訊】為增進對港珠澳大橋的認識,考察國家優秀的工程技術,教育會組織會長、理監事一行五十人,在中聯辦文化教育部邵彬副部長及辛建波副處長的陪同下,於3月26日下午實地考察港珠澳大橋,得到了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譚光民副局長及工程人員熱情接待,並安排在口岸管理區上的橋樑參觀。

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預計於2017年竣工,建成後將會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將會成為世界上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也是目前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大橋採用橋隧島組合方案,無論在設計、造工技術、工程物料等方面,都是採用最先進的方案,質量嚴格把關,建成後使用壽命長達120年,可抗八級地震、十級以上颱風。

譚光民通過大橋建設宣傳片及介紹,向大家詳細解釋大橋的結構構造、工程概況、分析大橋建造難度,包括需顧及大型船隻航行要求、需建造長達6公里的海底隧道並實現海上對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亦要減到最少,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加大了工程的建造難度。

會長何少金講話時表示,感謝澳門中聯辦對是次考察活動的大力協助,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會進一步促進珠三角地區在文化、教育、經濟等多面的融合,期待大橋為港珠澳三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感謝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接待和詳細的介紹,是次考察加強大家對大橋建造的認識,了解國家先進的造橋技術及思考大橋啟用後如何促進三地的繁榮穩定。教師們對這項宏偉工程都和感興趣,並踴躍提問,包括颱風對大橋的影響、鹹淡水對大橋的受蝕、人工島建造技術、工程對海域環境的影響、大橋管理等,有意見認為大橋無論從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都代表了當今橋樑建設國際先進水準和未來發展方向,很值得青少年學習,有很高的科普作用,建議成立科普教育基地。

是次考察活動,會長、理監事均感獲益良多,對工程的雄偉感到震撼,為自己作為中國人感到自豪,為祖國日新月異的建設成就而歡呼,對將來粵港澳大灣區的更好合作充滿憧憬,也為可以實地登橋、先睹為快感到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