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吳議員促開放專營公司經營權

2010-04-12

【本報訊】立法議員陳明金及吳在權聯合向政府提出口頭質詢,促請政府逐步開放本澳專營公司的經營權,引入競爭機制,以降低社會及民生綜合成本。其質詢如下: 近月來,各大專營公司陸續公佈去年的業績,由此可以發現一種現象,去年,雖然經歷了世界金融海嘯的衝擊,但是,非澳門政府主要控股的專營公司,業績不但沒有大幅度下跌,相反,盈利幾乎都有明顯的增長;至於澳門國際機場等由特區政府主要控股的專營公司,卻幾乎一律繼續虧損。 去年,澳電盈利5.2億元,較二OO八年增長3%。上月,有外電引述該公司大股東葡萄牙電訊集團年度報告表示,澳門電訊去年的純利達11.33億元,較二OO八年增長4.2%。今年兩會期間,澳門原水價問題成為珠海的議事焦點,有珠海人大代表透露,去年澳門自來水公司繼續盈利,而珠海水務公司為供水澳門卻倒貼1.5億元,當然,包括澳門電訊在內,這兩間專營公司的準確盈利數據,仍有待業績公佈。至於新福利和澳巴兩家巴士公司,去年也分別盈利576萬及2930萬元。不過,由特區政府主要控股的澳門國際機場專營公司則虧損1.58億元。 縱觀全球,去年,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類似能源、通訊、交通等與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如果論盈利的能力,澳門的各大專營公司可以講得上是佼佼者,對此,除了與其經營有方之外,在壟斷經營的局面下,其價格成本與社會等各方面的關係是否協調,顯然已經是一個問題。 為此,我等向有關當局提出口頭質詢如下: 一、逐步開放上述專營公司的經營,引入競爭機制,降低社會及民生綜合成本,是近年來社會持續關注的議題。電力專營合約今年十一月三十日屆滿,開放上游市場已經不是新聞,況且,政府的目標只是在二O一五年前透過競投引入新設施或經營者,但電網的專營料將繼續和澳電簽署長期合約,如此,即使政府的電費補貼措施長期推行,是否能從根本上降低民生及中小企的綜合成本及社會成本呢?公共電信服務特許合同明年屆滿,但是,CTM仍然極有可能以「5+5」的方式經營固網業務至二O二一年,屆時,字面上雖然為「非專營」,但實際有無真正開放市場呢?早年開放流動通訊服務,顯然是皮毛之舉,實質壟斷經營仍未打破,固網收費偏高,造成民生成本高居不下,而經營者盈利卻一路高歌,這種局面在特許合約屆滿後能夠真正打破嗎?去年底,特區政府將長達二十年的供水服務合同繼續批給澳門自來水公司獨家專營,每立方原水,政府補貼0.89元左右,自來水公司只向政府繳交總利潤的1.5%作為回報。目前,澳門的原水價只是1塊多錢,低過香港三倍多,珠海方面長期有意見,已經討論到人大會議,如此局面能維持多久?一旦原水加價,水費自然就有上升的壓力,到時,是政府繼續出本補貼讓專營公司大幅賺錢,又或者轉嫁給市民呢? 二、各大專營公司專營的業務,涉及廣大市民生活的必需開支,回歸十年來,社會一直希望能真正適當引入競爭機制,開放經營,藉此降低民生及社會成本。對此,政府十年來可以講是蝸行牛步,少有作為,期間,雖有一些舉措,但作用有限,而且多出於「有錢好辦事」的心態,要麽補貼市民,要麽讓利專營公司,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局面,何時有望真正打破? 三、澳門國際機場專營公司連年虧損,特區政府作為大股東,是否認為「蝕少當贏」?開放地勤業務,可否扭虧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