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行人數超預期 青年難忍社會不公

2010-05-04

【本報訊】過去兩天,很多新聞媒體把焦點放在沙梨頭的警民衝突,市民可能未注意當天有四百名青年「歷史性」上街,那是特區成立以來,第一次有青年獨立組織遊行集會。發起人之一的 Esther 表示,遊行人數超出預期,相信大家都忍耐了很久。見到青年社團的「河蟹化」,他們希望成立「青年團體」,讓年青人互相鼓勵成長。 「最後的人數遠超過我們的預期。」Esther 指出,參與他們組織的遊行人數約有四百,她相信大家都忍耐了很久,現時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近月,坊間揭發了不少勞工問題,Esther 認為,見到社會的不公平現象,青年人會感到憂心:若不關注、不改變,將來踏進社會工作時,情況仍與現時一樣。 剛完成高中三課程的 Esther表示,勞工、病態賭博等社會問題傷害很多家庭,青年及兒童難以應對,政府應該多加關注及落實工作。她舉例指出,有些賭徒拿政府給家庭的津貼作賭本,然而,當局對受津家庭的跟進卻不足。Esther 認為政府只顧發展經濟政策,社會已出現不平衡的情況。 由籌備至結束,令 Esther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遊行安排方面受到政府的打壓,早前民政總署要求他們更改集合地點。此外,她在互聯網上也見到青年發表對遊行消極、對社會灰心的言論。不過,她在籌備時已決定,無論人數多少,都要堅持起步,期望鼓勵大家在這活動中成長,開始關心社會。 以往,青年人至多在互聯網留言,較擔憂和沉默,可能怕被解僱或得罪他人等。Esther 認為四百多位青年人站出來表達訴求,實是一次突破。她坦言:「各籌辦人與我都有同一目標,想令澳門好,不可以見到澳門如此下去。見到青年人願意站出來,大家都感到興奮。」 遊行隊伍在政府總部遞交信函給行政長官,其中提及「河蟹文化」時指出,「我們堅信除了選舉制度以外,集會、新聞及言論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石之一,但現在澳門存於官民交往、媒體和學校的「河蟹文化」令整個社會很沉鬱。」遊行期間,青年們高喊「報紙消息好鬼流、片言隻語怎麼夠」等口號。 近日,接受多間新聞機構的訪問後,Esther 認為部份報道斷章取義:「閱看後,也不明白自己說甚麼。」另外,本澳某報章既沒有訪問遊行發起者,反而訪問「澳門數一數二的河蟹」青年社團,她在網上形容兩者是「唱雙簧」。見到青年社團的「河蟹化」,他們希望成立「青年團體」,讓年青人互相鼓勵成長。 在給行政長官的信函中,他們以政府的「青年委員會」為例,認為現有的制度已經與社會環境脫節。他們要求設立「青年議會」,吸納不同界別青年人參與,藉此平台讓青年直接向政府表達意見,有效地參與社會。此外,也要設分區直選市政議會讓青年及各界市民,在民生事務有公平參與機會,鍛鍊參政議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