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誠意何在?

2010-05-04

【本報訊】民怨五一爆發,特首崔世安回澳,即出口技箍煲,稱「樂意」在各渠道與廣大居民「互動」。 惟聲音言猶在耳,他卻轉身離去,「充耳不聞」在場記者的提問;與就業有關的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更微笑帶過,盡顯官本色。 雖則本澳傳媒不爭氣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連這小小的互動答問,兩人也「闊佬懶理」。官員要互動的誠意到底有多少,令人質疑。 如果現有的渠道有效,為何民怨仍不能抒緩?是表達者的錯?還是執行回應者的誤? 政府在五月一日前工人遊行,已與發起的工會代表閉門會面溝通,化解「干戈」,唯最後結果已突顯,這種無陽光的渠道,並無法產生良好之互動,也無助解決真正的問題,回應訴求。 連八十、九十後也只能上街,去表達對政府施政的不滿,也正反映出本澳的官民溝通渠道:立法會、官方諮詢機構、民間社團等組織,根本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存在價值,淪為小圈子的玩意,形式主義的工具,變成一場場的騷。 在這種高官思維不變、固有體制又乏改革下,「以人為本」也只能在口上說說、紙上寫寫,真正能傳、能達的反映與回應,又會有多少?「和諧社會」,也只會更令人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