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官員:近期農產品價格上漲對CPI影響有限

2010-05-31

【新華社北京五月三十日電】(記者劉錚  江國成)通脹預期下,近來中國一些農產品價格「你方唱罷我登場」般節節大幅上漲,引發社會強烈反響。甚至大蒜、綠豆這些平日不起眼的農產品,一時間彷彿突然成為通脹預期的「風向標」,令許多人費解。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價格異動的農產品,雖然屬於必需品,但消費量相對較小,需求量有較大的彈性,這些小品種的價格上漲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對CPI的直接影響是有限的。 彭森介紹說,去年底以來,中國部分商品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既有粳米、玉米等主要農產品,也有蔬菜、大蒜、 綠豆等農副產品。第一個階段是由於乾旱和低溫,引發大米(特別是粳米)和蔬菜價格上漲。第二個階段,三四月份炒作 中藥材,主要是三七和薏仁。第三階段,四月底五月初炒作大蒜和綠豆。 彭森說,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長期原因是供求關係的變化。一方面,在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減少了城市郊區農產品種植面積,進而影響供應;另一方面,原來的農民進城打工,從生產者變成了消費者,居民收入提高,吃菜、吃肉的比重也增加了。此外,蔬菜生產基地從大城市郊區逐步轉向外地農村,流通環節增多、運輸成本增加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也是重要原因。 但這些長期因素只會促使農產品價格緩慢上漲,而不是短期內大幅上漲。今年部分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特殊原因,一方面是今年以來氣候條件不利,西南地區大旱、中東部地區持續低溫,蔬菜、大蒜、綠豆的生產、供應受到較大影響;另一方面,也有社會資金利用大蒜、綠豆等農產品產地集中、季節性強、產量下降、市場信息不對稱等特點,惡意囤積,哄抬價格,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因素。 彭森說,在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投機資本很容易抓住一些突發事件、極端氣候進行炒作。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遏制房價過快上漲,股市也在下行。在這種情況下,大量資金退出股市和樓市後,開始選新的目標。炒作後,通過媒體的放大效應,使得社會消費心理預期變化,導致目前看見的結果——價格異常波動,社會反映強烈。 彭森指出,農產品價格上漲過快,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另一方面,農民也不一定能夠從漲價中得到好處。 因此,要保持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既不至於過多增加消費者負擔,也有利於農業均衡生產,穩定通脹預期。 彭森介紹說,國務院常務會議全面地分析了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原因,決定雙管齊下,標本兼治。一方面,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商總局組織開展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炒作農產品行為的專項行動,查處捏造散佈漲價信息、惡意囤積、哄抬價格,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壟斷貨源、阻斷流通渠道等違法違規行為。另一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派出了十幾個調研組到各地進行調研,擬從支持建設蔬菜生產基地、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高效物流體系等入手,研究穩定蔬菜等農產品生產和價格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