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的故事

2010-06-02

OO的故事

湖南永州市零陵區一法院昨發生槍擊案,導致包括兇手在內四人死亡、三人受傷。 法院槍擊案在中國尚屬首次,所以已引起國內部門的嚴重關注,本文不談法院槍擊案、校園斬殺案等叫人沉重的社會問題,只因「零陵區」三字勾起筆者一樁往事…… 七十年代末,一名新移民朋友託筆者往郵局寄一封信,封面寫的地址竟是「湖南OO縣某某大隊某某同志收」,筆者怪而問之,湖南有個OO縣嗎? 朋友解釋OO縣即零陵縣,他在國內寄信都習慣把零陵縣,寫作OO縣,郵差叔叔都看得懂。筆者追問「零」字的簡體字是「O」嗎?友人答不上話。 筆者後來得知,零陵在文革期間真的被人簡作零零縣,更有人嫌其筆劃仍繁,索性寫作「OO」好了。 筆者想起這往事,只因在這個網絡世界,越來越發覺簡體字所帶來的「麻煩」。 筆者不是「擁繁派」,也不會簡單地一刀切反對簡體字,須知,簡體字不是「新中國」發明,不少簡體字都是由歷史形成的,因有些漢字筆劃繁多,人們日常書寫困難,便開始省去一些筆劃,最終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簡體字。 民國政府教育部在一九三五年便曾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內收簡體字三百二十四個,到了新中國成立,中共銳意文字改革,廢繁立簡,要徹底與舊時代割席,一九五六年正式頒布「漢字簡化方案」,當時共收簡體字三百五十個,及後民間又不斷自創簡體字,到了文革瘋狂時代,連簡體字也跟著瘋狂,遂有「OO縣」故事的發生。 中國政府亦知道「亂簡」的禍害,近廿多年來對簡體字也作過些規範,現時官定的簡體字約二千多個,亂象可算控制了下來。 簡體字最為人詬病之處,就是把一些同音異義的繁體字代替另一繁體字,少筆劃代替多筆劃便成了簡體字,當中便引出很多麻煩與誤會,這些字如干(乾、幹)、髒(臟)、只(隻、祇)、胡(鬍)、須(鬚)、千(韆)、里(裡)、后(後)、云(雲),肖(蕭)……等。 在進入電腦年代後,網絡交流逾來逾普遍,經過簡繁轉換軟件,便鬧出不少笑話與混亂,一天后成了「一天(之)後」,肖像成了「蕭像」,一日千里轉為「一日韆裡」,人云亦云當然成了「人雲亦雲」了! 在電腦世界,古書、詩詞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承,難怪乎去年兩會期間有北京政協,建議「廢簡復繁」,在國內引起很大震盪,亦引起了廣泛討論。  

                          余汝

本欄言論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