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 還可活多久?
2011-01-10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由字模而組成的世界最古老的印刷術。 中國印刷術始於宋代,脫胎自隋朝的雕刻印刷,經十一世紀北宋發明家畢昇(約一零五一年)創造了活字印刷技術,將印刷術推向了新世紀,當時的活字印刷術是在木塊上刻出凸起的單字(猶如現時的刻章技術),組成一個版面用來印刷文字書刊,在印刷完畢後,將印版拆散,單字仍可用來排印其他書版,因此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對推動世界文化影響巨大,是世界公認的偉大發明。
北宋畢昇始創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技術,在千年來不斷轉變中,畢昇發明以木字的活字印刷術後,至南宋之後;中國先後繼續有錫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等金屬活字,而錫活字則是最早的金屬活字,雖然比起現代的印刷版模是很基礎和簡單,但現代印刷術卻是此原理而發展,因為製字、排版、付印三個基本印刷元素,在宋代已有。 在時代巨輪推動下,活字印刷技術至十九世紀,中國引入了西方的印刷技術,鉛活字成了活字的主體,因為鉛粒翻鑄較其他金屬字模容易,快捷方便,且加上機械的印刷機,取代了全用人手操作,將鉛活字排成的版樣,放進印刷機固定位置後進行印刷,演變成為現時活版印刷的始祖,又稱凸版印刷。 活字印刷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最全盛時期,但隨著六十年代中平版印刷(又名柯式印刷)的興起,開始逐漸取代了鉛活字排版的活版印刷,但活版印刷在當時仍有其一定的重要性,市場有所需求,是六、七十年代印刷術的過度期,活字印刷行業當時仍相當興旺,但難抵擋時代的進步,在科技日益發展下,平版印刷質量不斷提升,彩色分色技術逐漸電子化和電腦化,製版過程和印刷機的印製速度不斷突破,至八十年代中期,已幾乎將工序繁複的活版印刷技術完全取代,但在港澳地區,仍有不少大報社仍採用活版印刷,鉛字粒的字房,在報章的印製工程上,仍擔當重要角色,直至九十年代,報章亦全面採用了平版技術印製,鉛活字的需求和地位進一步消失,至今;幾乎鉛活字難尋,而活字印刷在澳門,正是苟延殘喘。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那些儘管在社區或群體的努力保護下,保育狀況仍然受到威脅的文化遺產,申報國家亦需要承諾制定專門的保護計畫,活字印刷技術這個文化遺產,目前在浙江省瑞安市仍在承傳使用,港、澳、臺地區則正在式微,如何努力去保育這一文化遺產,值得大家深思。